辦公室樓下有家「鼎泰豐」,除了好吃外,價格也不違反8項規定,請任何客人都沒有壓力,但今年下半年起,到鼎泰豐吃小籠包的人明顯變少,也不用排隊,我清楚感覺到……大家開始省錢。

最近有本《中國養老前景調查報告》,研究18歲到34歲年輕人的消費習慣後,首度發現大陸年輕人竟然開始存錢,而且每月的儲蓄金額平均超過人民幣1600元,儲蓄率還創了2018年以來的新高,徹底顛覆我們對年輕人是「月光族」的印象,只不過,當大家都不消費,都不去吃小籠包,那經濟怎麼好得起來?

「出口、投資、消費」一直都是拉動中國GDP的三駕馬車,疫情以來,大陸的出口不降反創新高,各種重大工程投資也紛紛落地,很明顯,出口和投資這兩駕馬車沒有因為疫情而跑得較慢,所以當第三季GDP成長率只剩4.9%,讓大家都嚇一跳時,我們就該知道,是內需消費這第三駕馬車出了問題。

大陸年輕人變得不愛花錢,當然是受疫情影響,失業、收入減少、疫情反覆等造成的不安全感,不斷強化每個人存錢的念頭,這對準備重啟的大陸經濟來說絕不是好事,消費不振對大陸經濟的殺傷力,長遠來看,甚至超越中美貿易戰和房地產業引發金融風險的影響。

「以黨領政」的特殊經濟運作模式,造就大陸官方擅長集中資源應對大事,不論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還是2008年金融海嘯,哪怕是這次疫情所引發的經濟後遺症,透過快速反應的貨幣、財政政策,加上精準又高效的行政手段,讓大陸得以度過一次又一次難關,因為官方目前仍握有充沛的政策籌碼,所以我們可以相信,大陸有能力把各種經濟風暴都限縮在可控範圍之內。

對北京來說,眼前最頭痛的不是應對危機或風暴,而是要說服老百姓別忙著存錢,要把錢從口袋裡掏出來消費,這樣才能讓消費這駕馬車再次奔跑起來,讓內需市場和內循環趕緊恢復元氣。但說來容易,要讓每個人願意掏錢消費,背後涉及了不同層面的社會問題,簡單說,提振個人消費遠比應對金融危機難多了,不是官方發幾個文、下幾道行政命令,大家就會聽話乖乖消費。

要了解大陸消費對經濟的影響,單靠「大麥克指數」早不夠了,你得學我去鼎泰豐吃吃小籠包,從鼎泰豐客流量統計出的「小籠包指數」,更能幫你掌握大陸經濟的現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