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各自表述」,這句話正可套用在索羅斯(George Soros)與貝萊德(BlackRock)主席兼執行長芬克(Larry Fink)身上。近來金融巨鱷與全球最大資產管理公司掌門,因為對未來中國看法不同掀起論戰,這場金融大佬間「多空中國」的對決,也正反映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明、暗並陳的現狀。

據今年9月《華爾街日報》報導,貝萊德推出面向中國散戶的公募基金,從8月30日起已募到約10億美元,該報稱這是貝萊德在中國的「關鍵里程碑。」

這件事的一大意義,就是貝萊德的「特權」:它是第一家獲准向中國提供這項業務的外資企業。過去貝萊德一直被北京禁止進入該市場,然而大環境改變迫使當局必須改變立場。

首先在中、美惡鬥下,美、中兩國都對中資赴美上市規定越來越嚴,未來更多中資留在本土上市恐不可免。其次,北京證交所將成立,一般中國民眾有更多機會投資本土新創公司,貝萊德的超前部署正是為此:它推出的這款公募基金,超過6成資產配置在新能源、內需消費、醫療等產業,都是中國的明日之星。

但更重要的是,北京必須解決游資泛濫問題。近來恆大地產風暴顯示出中國經濟的特點:民眾財富與房地產高度掛鉤。據香港《信報》數據:中國家庭財富3/4與住房綑綁在一起,房地產投資額過去5年在中國GDP比率13.5%,是美國的3倍。

貝萊德看多》
與地頭蛇合作推公募基金,為中國散戶資金提供出路

近來北京出手讓房市降溫,但經濟體系內的資金仍須有出路,貝萊德的基金正可扮演這種紓洪管道。因此在可見未來,會有更多外資跟隨貝萊德的腳步:《華爾街日報》稱,富達國際(Fidelity International)、路博邁(Neuberger Berman)和Vaneck等金融業者,也都在為自家的中國公募基金業務申請牌照。

但為獲得特權,外資也要付出代價。以貝萊德來說,雖然它在中國展開業務已超過10年,為推出這檔公募基金,光監管審批流程耗時17個月。同時還要面對各種審查:包括其本地主管的任命。為了推出此業務,貝萊德甚至主動註銷它在中國的私募基金執照。

同時,它還必須與「地頭蛇」合作。貝萊德在銷售這款基金時,放棄了手機與網路等數位方式——這在中國是普遍流行的模式,而是選擇透過4大銀行之一的建設銀行相關券商在實體據點發行。

為了商機,貝萊德認為這些代價是值得的。「中國正採取重大措施開放金融市場,」《華爾街日報》引述芬克的話,「我們期待分享我們的全球投資專業知識,為中國投資者提供差異化的投資方案。」

索羅斯看空》
批貝萊德:是強迫美國人投資「管理不合格的中企」

然而,貝萊德此舉卻引起另一位大佬索羅斯的批評。這位年逾九旬的金融巨鱷,日前批評貝萊德現在投入中國是「悲劇性的錯誤」,他稱這可能會讓貝萊德的客戶賠錢。索羅斯還稱貝萊德在中國的業務,是強迫美國人投資「管理不合格的中國企業。」對於索羅斯的批評,貝萊德拒絕評論。

事實上近來索羅斯對中國極度悲觀,日前北京打壓補教業引發股災,索羅斯撰文稱這是全球投資人對中國的美夢「猛烈的驚醒」(rude awakening),他稱北京將中企視為「一黨專政的工具」,美國國會應立法限制投資人不得對中企投資。

除了索羅斯,「女股神」伍德(Cathie Wood)也減少對中國的資產配置,她的理由是中國「正以犧牲資本市場為代價,專注於社會問題和社會工程。」研究機構科普利(Copley Fund)對資產超過1兆美元的381檔全球股票基金經理人的研究,他們已將其對中國和香港的配置降至4年來的最低水準。

但看多中國者也不乏其人,除了芬克外,著名的橋水(Bridgewater)創辦人達利歐(Ray Dalio),日前就表示中國仍有可為,「你不能忽視它們。如果你不在那裡,你就會失去機會。」

這些赫赫有名的金融大佬,對中國看法卻南轅北轍。看法也許沒有對錯,只有著眼角度不同。

以貝萊德來說,它為中國散戶的資金提供出路,這本身也符合北京當局的大方向。但對那些不符政策目的的產業,就是另一種下場。例如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以網路科技為主,近來在北京打壓下,高盛旗下在美國上市的一籃子中概股,其價值已從今年高點縮水一半以上。拚多多創辦人黃崢,更名列財富縮水冠軍。

因此芬克與索羅斯或許都沒錯。芬克著眼的是符合當局政策目標的業務,索羅斯則關注那些被北京打擊的產業及後續影響。《加州新聞時報》(California News Times)引述一位不具名倫敦對沖基金經理的話,他稱對中國的策略是:「避開它,不然就是當它的同路人。」也許這也正是未來投資者對中國的態度。

責任編輯:林思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