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台灣企業的關鍵字是「全球化」。台灣企業和國外做生意已久,過去20年將重點放在中國,現在必須轉移到其他國家,比如台積電去美國、德國、日本;鴻海及台灣供應鏈去印度、越南、墨西哥等。

台商在台灣有地緣政治問題,那到海外去是不是就沒有問題?其實正好相反,問題反而更多。

以我的看法,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尋找土地,而是找「人才」。我有不少大型上市公司客戶在海外擴廠,都面臨人才不足的挑戰,而且因為短期內供應鏈突然外移,需聘用相當多人,從經理級到初階的白領職員均有。

以往,台灣習慣從台灣派幹部支援海外,但從台積電的美國投資經驗,可以發現台幹很容易水土不服。

但是,要在外國聘用當地人才也非常不容易。第一是語言,台商不了解當地語言,不像在中國;第二是知名度,台灣企業在很多國家都沒有知名度;第三是不瞭解當地市場,每個國家有自己的文化,不能套用台灣經驗或中國的經驗。

全球投資熱點:越南

最近一個新全世界投資熱點是越南。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9月訪問越南後,越南總理范明政也回訪美國。本月,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訪問亞洲4國,包括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和越南。這是非常不尋常的舉動,12月是聖誕假期,通常美國人不會在此時密集出訪海外。

拜登總統表示,美國將協助越南發展半導體產業;黃仁勳也表示,將在越南投資成立半導體研發中心,這些都激起越南全國對半導體和人工智慧的高度關注。

習近平本月也訪問越南,高調宣示將和越南創建「中越命運共同體」,不過越南只採用「未來命運共享體」名詞,把共同2個字拿掉。這種中立的智慧,使得越南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近期東南亞國家中迅速崛起。

但台商在越南投資沒有任何優勢,由於沒有外交關係、語言文化不通,投資金額又落於新加坡、南韓、中國之後,只能苦苦追趕。

東南亞不是唯一選擇

台灣企業全球化最獨特案例,大概是台泥,近期宣布將在加拿大溫哥華投資新台幣255億元,打造該國最大的高性能三元鋰電池電芯廠。台泥先前投資的地點包括土耳其、葡萄牙以及非洲,他們投資有一個原則,人多的地方不去。

自從新任董事長上台後,不去中國,更不去東南亞,反而在一些沒人注意的區域投資、拔得頭籌,並受到當地的高度重視。

從這個角度來看,台商或許應有更廣闊的視野,東南亞無疑是供應鏈重要的布局,也不代表是唯一選擇。企業只要有實力,就能放眼世界、海闊天空!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