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歷史性通貨膨脹,全球主要國家的央行採取貨幣緊縮政策,造成了金融市場動盪。2023年的美元,與2022年同期相比呈現負值,這是1960年以來的第一次。利率升息、貨幣緊縮讓金融系統緊張,導致美國3家地方銀行破產和瑞信銀行危機發生。儘管政府及時介入讓局勢逐步平穩,但風險已轉移到歐洲和美國的房地產市場,金融市場的不安要素仍然存在。

4月4日由歐洲銀行業股組成的斯托克600銀行業指數(Stoxx 600 Index),比3月17日決定救助前高出4%;美國中型銀行的股價已顯示出觸底反彈的跡象。然而華爾街高層沒有放鬆警惕。摩根大通(J.P. Morgan)首席執行官傑米・戴蒙(James Dimon)的股東信表示,「當前的危機遠未結束,其影響將持續到未來幾年。」雖然他強調與2008年的雷曼危機不同,但估計銀行將變得更加保守,並逐漸影響到實體經濟。

金融危機仍然存在的根本原因,在於貨幣供應量的急劇收縮。貨幣供應量的指標之一M2(廣義貨幣供應量)受到密切關注。根據美國聯準會(Fed)的數據,M2在2022年12月轉為負值,一直持續到2月這是1960年以來第一次發生。

在歐洲,2月的M2也下降了0.4%,是2002年歐元開始流通以來,最大的單月降幅。歐洲中央銀行(ECB)正積極提高利率,以期對通膨產生作用。

在2020年疫情擴散期間,歐美政府採取強力的刺激措施,使家庭和企業累積了存款。進入2022年後,聯準會為應對歷史性通膨, 選擇升息和收緊貨幣的政策,收回市場上過剩的貨幣流動。參與首次公開募股(IPO)等過剩流動性的投資者,因此受到嚴重打擊,這也是導致矽谷銀行破產和瑞士信貸銀行危機的一個遠因。

M2下降的主要原因是銀行存款外流。根據聯準會數據,近一週內美國商業銀行的存款減少1257億美元,已是連續第九周下降。尤其當歐美銀行接連發生危機,更加速銀行存款外流,存戶將他們的資金轉移到收益更高的金融產品中。

由於存款持續外流,也讓銀行必須對放款抱持更謹慎的態度。這情況對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已經開始顯現。最近一週,美國的銀行貸款金額減少204億美元,是2021年6月以來最大的降幅。美國供應管理協會(ISM)3月的美國製造業商業信心指數*,連續5個月低於50的景氣臨界值。

*編按:ISM指數超過50時,代表製造業擴張;數字低於50時,則代表製造業景氣趨緩。

當銀行存款外流到房地產,將變成新隱憂

銀行外流的大量資金轉移到了房地產市場,接下來的金融風險將是美國和歐洲的商業房地產市場。根據歐洲央行數據,房地產投資基金的淨資產價值在過去10年中增加2倍多,2022年高達到1兆387億歐元。

歐洲央行擔心的是當前的房地產市場表現低迷,使流入的資金難以撤出。由於歐美國家的央行選擇調高利率抑制通膨,房貸利息成本增加,會使銀行更難提供貸款及債務再融資服務。歐洲央行已對此表示有明顯的脆弱跡象。

在美國,銀行可為商業房地產買家提供40%貸款。其中,放貸銀行有70%屬於中小型銀行,包括地區銀行。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Kiran Leitura警告:「銀行不願意貸款,可能影響房地產投資者籌集資金的能力。」但若是銀行有大量的不良貸款,也會讓銀行經營出問題。

不少觀點認為,目前由貨幣緊縮引起的危機,與1980、1990年代初的儲蓄信貸協會(S&L)危機相似。

投資管理公司貝萊(BlackRock)首席執行官拉里・芬克(Larry Fink)在一封信中表示,「在當前的危機中,不知道是否會有更多銀行倒閉。銀行需要抑制貸款,以支撐他們的資產負債表。」

即使可以避免類似雷曼危機的衝擊再次發生,但銀行不願意貸款,也使得經濟衰退的機率增加。要徹底消除當前的金融不穩定,還需一段時間。

(本文轉載自日經中文網,不代表本社立場)

更多日經中文閱讀:
金融危機總是在突然之間開始
瑞信的失敗考驗「後雷曼」的監管體制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