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現場

詐騙課程、幽靈職缺⋯⋯碳費政策不明爆亂象

碳費正在墊高產業成本,但它真的沒有相應的解方和因應措施嗎?

就在商周截稿前夕,環境部決定延後公布碳費費率。

商周也向主管營建的內政部國土管理署、主掌碳費的環境部氣候變遷署等政府部門尋求解方,但得到的回應,不是「碳費非我主管業務」;就是要等碳費費率定案後,才考慮是否接受訪問。

政府部門想等塵埃落定才講話,但現實是:亂象叢生,原因正是因為反應慢半拍。政府未將碳有價政策說明清楚,也沒有提出因應低碳轉型的配套,導致碳洩漏、碳斂財、碳認證糾紛等亂象四起。

先看碳洩漏,例如鋼鐵、水泥、造紙等業者,都公開呼籲政府得訂出「台版CBAM」(碳邊境調整機制),以避免產業面臨進口產品不受碳管制,而造成的不公平競爭。

以水泥業為例,目前進口水泥占台灣水泥消耗量約二五%,前三大進口國為越南、印尼、泰國,這些國家皆未針對水泥業課徵碳費,因此一噸水泥的價格比本國便宜約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