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普宣布將關閉堺工廠,未來可能全面撤守面板事業、往輕資產轉型之際,商周在第一時間,與鴻海集團董事長劉揚偉對話。

在這場九十分鐘的訪談裡,他不避諱的承認,鴻海以製造業思維經營夏普這樣的品牌公司,是錯誤的。更坦言,自己接任董事長以來,最想改變的,就是該公司鐵腕的管理文化。

提早轉型更好,但當時可能不是right thing
「夏普不是拖油瓶,是鴻海做得不夠好」

他甚至一反鴻海過去嚴肅治軍的形象,想告訴年輕人:不要忍,做自己。

究竟,他如何搶救夏普信任危機?擔任全台營收最大集團董事長的學習與體悟又是什麼?以下為專訪紀要:

商周問(以下簡稱問):為什麼這次改善夏普營運,最後會決定關閉堺工廠?

劉揚偉答(以下簡稱答):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大螢幕的市場不會回來了。堺是十代線,適合做大螢幕的面板,但人們看電視時間越來越短,尤其是年輕人,他們都是拿平板、手機看(影片),有人甚至家裡沒有電視。

大電視的市場一直在萎縮,再加上現在面板的市場其實非常、非常艱困,大概只有一家業者賺錢,在這樣的競爭情況下,這個決定(關廠)是非常自然的。

問:這是個很困難的決策嗎?因為關係到很多日本員工的尊嚴。

答:我們純粹從商業考量為主,員工會考量、只是怎麼做而已。方向上,以商業考量為主,但是,執行上,就要考量各方感受。

關廠後,得拿成績消除質疑

「所有策略,都應該每五年重新檢視」

問:8K+5G曾經是鴻海的營運戰略,也是在此背景下購併夏普。這次關廠,是為過去的策略止損嗎?

答:所有策略,都應該每五年重新檢視一次,包括國家。你看大部分國家的策略都是五年檢視一次,為什麼?因為環境會變,很多你(原本)沒預測到的變化會發生,國家如此,商業上也是這樣子。

五年前我們拚命拚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