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民生東路,商周辦公室正對面,就是長榮海運大樓。當長榮國際董事長改為鄭深池擔任,一排電視台SNG車,徹夜守在門外。這個代表台灣驕傲的集團,綠色大樓裡,勢力一分為二,殺紅眼的兩陣營,在同一棟樓分出楚河漢界。

長榮集團創辦人張榮發花了半世紀把長榮海運、航空,推上國際地位,成為台灣極少數的日不落國企業。如今,它的命運,卻走到十字路口。

原因,竟是缺乏家庭對話。

討論這題的過程,總主筆呂國禎問了一個關鍵問題:為什麼張榮發看不出每位兒子的性格,沒做事先安排?

他鐵血、強悍,拚事業,他說了算。回到家,卻是父子長期無法溝通,4名兒子,3位與父親大吵後離開集團,小兒子張國煒,因爸爸與兄長的緊張關係,在父親去世後,因遺產問題被哥哥聯手逐出集團。

缺乏溝通的代價,不只是骨肉相殘,更埋下日後股權分拆、內鬥不斷、外力介入的陰影。大同、東元,都是前車之鑑。

但是,張榮發生前已成立家族控股公司,這樣不夠嗎?

資深記者韓化宇、蔡茹涵調查後發現,當成員無法彼此信任,徒有機制也枉然,機制反而變成鬥爭的工具。

溝通,不是遇事開會,是經年累月的練習。富邦集團創辦人蔡萬才,用每週吃頓飯,建立兄弟共識;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更把接棒練習拉長逾10年。

看似一起吃飯這樣的家務事,也需要細心安排、刻意練習。因為,龐大的基業,最堅固的棟樑,不在資產,而是人心。

用蠻力跳過去的步驟,終究會滾成更大的麻煩,反撲而來。這次中國上海封城,引發的骨牌效應,是另一場鐵血的代價。

封城第二天,一位台商對我說:商周應該做個封面「我要吃東西!」他不敢想像自己竟遇上饑荒,他居住的小區裡,正進行人類最原始的以物易物。

中國正籠罩製造、服務業衰退的雙風暴,GDP下修,小微企業倒閉,物價攀高。我們應哀矜勿喜,因為這連鎖效應將擴散至台灣與全球。副總主筆黃靖萱與楊少強領軍7人團隊,電話跨國採訪超過30人,為讀者做深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