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少商圈像這裡一樣,24小時運作,新舊店家交錯,跨越時代與產業,毫不違和。

蚵仔麵線店一整面大牆,彩繪商區街道與其他店家;點心店的門外水泥地,標示著該區知名景點與方位。咖啡廳的旁邊是汽車材料行,鞋店旁是占卜店。老屋荒煙蔓草,走進去卻是餐廳;才0.25平方公里大的地方,竟有4家獨立書店。

這裡的人會互相幫襯,小店家、大企業、房客、居民,在同一條船上。

百貨公司App裡的美食地圖,能查詢商圈其他店家訂位;五星級飯店帶旅客導覽,會走進巷弄看百年變遷。疫情間店家經營辛苦,有房東主動房租減半。樓上的年輕人店家午夜打烊,樓下住的大媽、大叔早起,幫他們收信、收包裹。

近年,許多商圈沒落,有的因為陸客消失,或疫情打擊;有的是居民與商家尖銳對立,發展受阻;還有因缺乏特色,被市場淘汰。

能挺過衝擊的,只有3種,一種是背後有大資本支撐;一種是提供獨特的產品與服務;一種是團結力量大,大小店家、新舊居民互相支撐,例如這期封面的南西商圈。

為什麼他們能做到,別人卻不能?主筆鄭郁萌深入探訪,發現背後是一群條件不佳的人,彼此的「疼惜」。

例如,南西商圈最著名的赤峰街,居民多從雲林、彰化北上,落腳當地當黑手,開起一間間修理汽機車的小店。於是現在,修車行的鄰居是文青咖啡廳,樓上就住著當年的北漂族。他們走過創業艱辛歲月,特別能體恤年輕人創業不易,不但和平共處,還會彼此協助。

原來,讓人流連忘返的,看似新舊融合的巷弄風情,但讓這風情發生的,卻是一群相信共好的人。

城市研究經典之作,《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作者珍・雅各提出了「街道芭蕾」概念,她認為街道應保有豐富的多樣性,最好是混合式用途,居民彼此扶持、強化,就像舞蹈,各舞者雖有獨立步伐,卻能組成一首複雜動人的舞曲。

一個城市的活力,看的不是多壯觀的建築,而是人們如何對待彼此。趁著暑假,你也拜訪這些跳著「街道芭蕾」的地方吧!你會發現,原來美好就在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