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從數據做決策,要有團隊啊!我們該怎麼建立數據團隊?」

我在看數位轉型的案子時,業主都會問這個問題。

過去我曾有幾次機會建立數據團隊,有一些小小成果,但也犯了許多重大錯誤。

這時,我總是會告訴業主,先聽聽我犯過的錯誤,我們再來談怎麼找人、建團隊。成功經驗或許很難複製,但了解失敗原因總是可以避免重蹈覆轍。

歷經不同的狀況,我總結以下曾犯過的五大錯誤:

1、不該讓數據專家先到位,再讓專家去找問題

數位轉型的顧問都會提到——要先對齊策略,確認目標,排序議題重要性,接著才評估要以何種手段來逐一解決問題。

一開始,我也是如此思考所經手的數據分析專案,然而,我還是犯了「先找手段,後定義目標」的錯。我回顧為何會犯這樣的錯,原因是在於過於相信新技術手段或是新團隊帶來的立即價值。主管或許會產生一種幻覺:一但手握神兵利器,沒有什麼達不到的目標!

我在組建公司數據研究團隊時,急切地先找好手參與。然而,在我把公司目標與需求彙整交付給數據專家時,先前沒做好功課的苦頭就出來了!

數據專家在不了解行業脈絡與公司需求時,很難有效率的定義問題;而我有行業脈絡知識與公司實際需求,與數據專家討論後,這才見到更大的系統性問題(例如,龐大的資料清理工作、四散的資料庫、老舊代碼無人知道如何處理)。在某個專案中,我與數據專家面臨了尷尬狀況,人都到位了,才發現神兵利器在狹窄山洞裡揮舞,完全施展不開。

2、不該在還沒建立數據專家績效指標前,就讓專家自行建構專案時程

在某些案子中,問題辨識、問題定義得花時間才會清晰。在進行專案的同時,數據專家會想盡快展現自己的價值,於是會試著以自己的方法開始工作,建立自己的專案時程。

於是,數據專家會從自己有把握的題目下手。偏偏,數據專家有興趣的題目,都不是公司當下重視的題目。而公司重視的題目,往往過於巨大或是天馬行空,都是數據專家難解、不想碰觸的頭痛問題。這時,要評估數據專家的績效就異常困難。

3、不該讓數據專家直接面對資料保管者,造成雙方衝突

一般公司會儲存大量資料,但很少深度分析資料帶來的價值。

當數據專家要求取得數據以進行分析時,大家才意識到原來公司從沒搞清楚怎麼定義資料的機敏性。於是,數據專家得想辦法提出一套大家都聽得懂且可信賴的資料取得、清理、保管、分析的方法。

數據專家為了能好好展示這套數據處理方法,還是得先行取得部份資料,這就造成與資料保管者的衝突了。

事後回顧,數據團隊的領導人,應該先與公司內部的需求單位、資料管理單位(通常是資訊部門)先確立好資料分析工作流程與資安控管流程,才開始讓數據專家依流程開始工作。

4、不該有全壘打一擊必勝想法,提出過於大膽的數據規畫藍圖與預算

數據導向文化,不是一夕之間可以建立的;更不是畫出宏偉藍圖、砸大筆預算。累積小勝(small wins)對數位轉型非常關鍵!

我們曾經提出過宏偉藍圖與預算,使得數據團隊必須過早承諾解決那些沒把握的問題,也讓組織成員以放大鏡檢視我們的一舉一動。

相較於一擊必勝造成的負面影響,我們在比較有成果的專案中,都是先從「陳年舊疾」卻不被重視的題目開始做起,先讓團隊成員可以有餘裕展示能力,也讓組織成員可以退一步觀摩、「欣賞」團隊的努力。

5、不該過於急切地「推銷」數據分析成果,並希望立即導入應用

數據團隊的成就感來自於兩部份,第一部份是找到洞見(insight),第二部份是依據洞見發展一連串的解決方案。

通常第二部份帶來的成就感更大。然而,從洞見到解決方案,這不是一個線性流程,而是需要了解組織既有方案與資源的優勢與缺陷,並且大量溝通之後,才能讓解決方案真正落地。當數據團隊急切地推動應用,立即得面對組織成員的抗拒,因為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這貶低了過去他們的努力。

通常,在提完這五大錯誤之後,業主就會比較全面地看待數據團隊在公司裡的定位、工作流程、與預期表現。對於資源有限且沒有數位專家的中小型公司,思維週延、預做準備,才可快速行動,否則都是浪費資源與消耗全體人員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