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捨離不只是單純的收納術,或丟棄雜物的技巧而已,它其實是一套思考法。簡言之,就是協助你判斷「需要與不需要」的練習,透過反覆操作的過程,它不只能幫你收納房間,還能幫助你整理思緒,當然,也能用這套方法整理親子關係。

當「斷捨離」這三個字被重新解構和定義,我們透過「斷」絕不需要的物品,「捨」棄多餘的雜物精簡化,經由「斷」與「捨」這兩個動作,才能進入「離」(脫離對物品的執著)這個境界。

也就是透過思考:「要與什麼物品一起生活?要斷絕什麼?該留下什麼?該丟棄什麼?」在腦海裡反覆做選擇、下決定,最後悟出「離」,超脫了對物的執著。人對自我的認同、自信、自尊心也將由此誕生。

換言之,經由斷捨離這個過程來強化自我認識,最後正視真正的自我。藉由面對一件又一件的物品,反覆進行斷捨離,無形中幫助我們建立思考架構,自然而然的培養出獨立思辨的能力。

而斷捨離的第一步,就是斷絕不需要的物品。比如說,你可以這樣問問自己:這項事物對自己而言「是否需要?」、「是否適合?」、「是否舒服?」,綜合理性與感性交互檢證,不斷做出選擇,捨棄對自己而言不需要、不適合、不舒服的事物,另外一方面,留下需要、適合、舒服的事物。所以,斷捨離正是藉由一連串去蕪存菁的過程,進行深層思考的收納術。

換個角度來看,當「斷捨離」公式套用到親子關係中,則創造了溝通的管道,藉由彼此的對話,訓練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例如,當你不再為孩子收拾房間,而是藉由與他一起實踐斷捨離,詢問對方將物品留下來的理由並提出建議,最後尊重他的意願處理所有物,讓他自主思考、選擇、決定。在這個反覆練習的過程,無形中已為他鍛鍊腦力、強化心志,也孕育出個人的價值觀,更重要的是能避免親子之間的摩擦,讓你們的關係更親近。

整理房間,等於在釐清思考

為了讓所有人能更簡單的進行斷捨離思考,首先,可以透過眼前有形的物品作為管道,接著再提升至思考及感情這種無形的境界。

斷捨離的第一步,就從整理開始。整理空間也等於整理思緒,空間清爽了,思緒會更加清晰,心靈同時也得到淨化。在這個循環往復的過程中,蘊含許多能充分鍛鍊思考能力的機會。

在斷捨離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主角是自己。以自我為基準來思考、選擇、決定,究竟什麼是自己真正需要(要)、覺得適合(適)、感到愉快(快)的事物。如此一來,就能鍛鍊出自我獨立思考的能力。

當你能夠充分了解自己,以自我為主體整理出一套思考架構,你的判斷、決策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會隨之增長。

斷捨離的重點不是丟,而是「當下的自己」

進行斷捨離時有一點要特別留意,千萬不要有「這個還能用……」、「好可惜……」這些以物品為主的想法,也不要抱著「以前經常使用」、「未來可能用到」的念頭,為過去和未來的自己設想,唯有當下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主角。以當下的自己為中心,一次又一次的練習思考、選擇、決定,不只房間變整齊了,個人的思考力也會在不知不覺中提升,這一點無論是大人、小孩都適用。

替子女收拾房間,是父母忽略孩子想法的開始

從前面章節的解釋可得知,斷捨離就是透過思考:「要與什麼物品一起生活?要斷絕什麼?該留下什麼?」不斷在腦海裡反覆選擇、做決定,最後悟出「離」,超脫了對物的執著,將由此誕生人對自我的認同、自信及自尊心。

話說回來,如何將斷捨離運用在教養上呢?只要從斷捨離出發,一步一步做到以下三件事:

斷:斷絕對孩子不需要的幫助。
捨:捨棄對孩子多餘的安排。
離:離開「不能沒有我」的執著。

只要循序漸進的執行,不只能增進孩子獨立思考的能力,還能幫助彼此保有自己的空間,卻又能建立親密的關係。

首先,請牢牢記住一個原則:「只有本人才能做最終決定」。無論是什麼東西,唯有物品的所有人才能決定,到底該如何處置。

這件事聽起來理所當然,但在親子關係中卻沒什麼人能做到。多數父母已習慣無論任何事,都先替孩子做決定,主觀的判斷孩子需要什麼、不需要什麼,甚至命令孩子照著自己的意思去做,這絕對是大忌。因為這會使得孩子思考中斷,並且習慣聽命於父母,最後懶得思考,失去自主判斷的能力。

所以,即使是出於好意,父母仍必須時時提醒自己,買給孩子的東西,就是屬於孩子的所有物,要讓他們自己處置屬於他們的物品。

你是否也對以下的場景感到熟悉?在幫孩子整理房間時,認為有些東西孩子已經用不到了,就自作主張的把它扔掉,結果孩子發現後立刻阻止你,甚至和你鬧情緒,搞得雙方都不愉快。

實際上,父母眼中看來毫無用處、認定不需要的物品,對孩子而言可能是異常珍貴、不可或缺的重要物品。這是緣於價值觀的不同,而當孩子能建立個人的價值觀,就代表他能夠自己判斷、獨立思考,這正是培養思考力的關鍵。

幫他整理房間,等於忽視孩子的自我意志

為了讓孩子有更多練習自主思考的機會,建議父母試著讓孩子練習,決定自己的房間需要留下哪些物品。

我能理解,世界上的父母都想給孩子最好的,即使是為孩子做決定,出發點也是為孩子好。不過,忽視孩子本身的意志、一味的把父母的想法加諸於孩子,說穿了這種行為不過是一種自我滿足。

若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積極、有想法,但又猶豫不知道該怎麼做,我的建議是,不妨從不幫他整理房間開始。

當然,協助孩子練習斷捨離,也許一開始必須花費很多時間,但父母千萬別急著給他建議,或認為「照著我說的比較快」就替他做決定,這樣只會讓孩子成為接受命令、不懂思考的機器人。

實際上,陪伴孩子憑藉本身的力量去思考、挑戰,並將從前的挫折轉化為經驗,對親子來說都是難得可貴的成長過程。孩子也能透過斷捨離,了解如何「替自己做決定」,學習適度的使用自主權。

硬背死記,大腦和沒整理的房間一樣亂

把物品放入空空如也的房間,或是塞進空間擁擠的房間,你覺得哪一種比較困難呢?當然是後者。這道理也適用於學習上,當大腦塞滿知識卻無法消化,就會變得像塞滿雜物的房間一樣,根本沒辦法使用,也無法完成任何事。

因此,若一味的要求孩子死背知識,即使他們把所有知識都記下來了,但無法掌握思考的要領,還是很難提升學習能力。

所以,若希望孩子的課業能更上層樓,父母必須先拋開自己過去接受的教育束縛,別再對孩子說:「你背下來就對了。」、「不懂沒關係,記下來應付考試就好。」若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縱橫國際的人才,懂得探討問題的根本,斷捨離就是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訓練。

當然,知識的重要性仍然無可取代。正因為具備知識,才會有思考的能力。但一味的追求知識的學習方式,又顯得過於偏頗。即使腦中塞滿資訊,如果無法將其靈活運用,無論在學校或是未來到職場上都相當吃虧。

因此,父母必須先破除要求孩子硬記、死背的教育方式,而是改由共同學習、探索的模式,讓孩子學會獨立思考,並增進你們之間的情誼。

責任編輯:黃雅苓
核稿編輯:洪婉恬

書籍簡介_親子關係斷捨離:從不幫他整理房間開始,教出獨立但和你親密的孩子

作者: 山下英子
譯者: 劉皖蓉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6/11/02

作者簡介

山下英子

  出生於東京都,居住在石川縣,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部。學生時期接觸到瑜珈行法哲學「斷行、捨行、離行」後恍然大悟,開始將「斷捨離」應用在日常的「整理」工作上,並建構人人都能實踐的自我探索法。斷捨離還能促進心靈的新陳代謝,也是一種轉念法。
  在日本各地舉辦的「斷捨離講座」不分年齡、性別、職業,全面受到聽講者的支持,處女作《斷捨離》也成為日本與台灣、中國等地的暢銷書,與《俯瞰力》、《自在力》這「斷捨離三部曲」為百萬暢銷書,與其他包含監修的著作在內,在日本累積銷量超過300萬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