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兒科醫師出現教養暴力的事件,讓大家跌破眼鏡。該位醫師在臉書書寫文章的目的複雜又矛盾,可能有掩飾、合理化實情,或討拍、拯救人設等目的,但也有警醒自己、帶有某種求救的含意。

我常有機會輔導加害人的親職教養,在聽了他們故事的細節後,也能明白他們衝動行事前的困境。

不過,「心裡的認錯」十分重要,要有「無論如何,暴力對孩子就是傷害」的意識,後續信念及行為才會改變。認錯並不容易,如果當事人過度自卑,他就會為了保護自己、強辯當時是不得不的選擇。家暴是違法的,該由法律制裁,但在諮商輔導下,不會硬要讓他無地自容。

對孩子失控的體罰,孩子通通記得

我趁這機會,問家裡兩個孩子(10歲、12歲):你們記得爸爸修理你們的事嗎?什麼時候、發什麼什麼事、如何被打?

女兒的事我有寫在書裡,她中班時,因為不去洗澡被衣架打屁股共3下,她的屁股因為紅腫只能趴著睡;事後我感到後悔,道歉的方式是幫她塗蘆薈、陪睡安撫。她回憶此事時,只記得自己有被打,其他通通忘記。

兒子的事我記得打過2次,也是幼兒園時。第一次是用衣架打屁股3下,第二次他記得是「拿長長的植物」(是阿勃勒的豆莢,很脆,一下就斷了),也是打屁股,也是因為生活紀律問題。

不過兒子還提到一件事,爸爸拿洗澡的塑膠水杓、憤怒的敲地板,大聲的把水杓敲裂。雖然不是打他們,但是很生氣,讓他印象深刻。

失控的體罰就這3次,當時的我在「情緒中」,事後自己也嚇一跳,我平常是不會這樣的,我是有讀心理學的呢。

從以上經驗,我想分享幾個觀念:

1.打小孩絕對沒用!

打小孩真的沒什麼用,尤其大人失控時更沒用。打小孩事後孩子只會記得「恐怖」、「被打罵」,但完全不會記得原因。

孩子「只會有情緒印象」,而且可能自己亂解釋成「大概是我不好才被打,我就爛」,造成自我價值低落,並在潛意識裡害怕那個失控的大人、不知道下一次什麼時候發生。

除此之外,沒了。你當初要他改變什麼行為,完全無效、絕對沒用!孩子只會有恐懼的自動回憶。

我推薦最有效的教養如下:

教養方式1:以身作則

自己先做到,才能「教」孩子做。

教養方式2:訊息分享

講清楚為什麼要做、不做的後果。

教養方式3:平等對待

讓孩子有所選擇、大人不遵守時也要被罰。

以上都做,最後等時間發酵,教養就會真的滲進孩子內心。

2.失控暴力怎麼來?

這段歷程我也有寫在書裡。多數父母是「先失控」,然後「衝動」選擇暴力。失控怎麼會發生?

失控要素1:大人各方壓力未解,孩子不守規矩成最後一根稻草

大人的壓力源包括:擔心孩子造成他人或學校的麻煩,急著矯正,但自己沒時間也沒有方法可以教,於是利用「打是最速效」的行為消滅法。或可能孩子是特教生,像是自閉或過動,更是困難教養。也可能來自於生活壓力,從經濟、身心疲倦、無支持系統到婚姻衝突等問題,自顧不暇。

失控要素2:權力關係不對等

有人打小孩、有人欺負動物,但就是沒人打館長,簡單定義叫「遷怒看對象」。

所以,失控暴力怎麼來?就是當事人生活壓力爆表、情緒壓抑太久,剛好出現孩子不守規矩的最後一根稻草,所有氣都往孩子身上去。看似是親職教養問題,但實則是當事人自己有各種問題。如果不處理當事者的各種問題,並且重整生活形態,即使法律懲處,下次當事人還是會再被引爆。

3.改變:對暴力的自我覺察

「覺察」是:

  • 了解自己做了什麼事:行為。
  • 感受為何:情緒、需求。
  • 因果為何:做了什麼,而引起什麼。
  • 下次可以怎麼辦:調整舊的、嘗試新的。

這一系列的動作並不容易,也需要很多條件。我簡單說明如下:

自我覺察1:信念

是「信念」在支持你、教你應該怎麼看待事情。信念由諸多訊息而來,當然也會有錯誤的,因此要多吸收知識、增加討論,信念才會有彈性。像是「不打不成器」就只是過於簡化的「教條」,並非信念。

我的信念是「不欺負比我弱小的」,所以我不該打小孩、不該用力量屈服他人,這樣是勝之不武。我也會這樣教小孩:體格比你小的就不能還擊,要去找別的反擊方法,不然要打架也要找比你體格大的(我知道他不敢)。

自我覺察2:面對體驗到的矛盾

信念嚴格來說是紙上談兵,沒有臨場經驗就不知道實際上會如何,就像有時候人們說得一口好棒球,上場打擊率卻是0。

我說不打小孩,但還是失控了,所以那個時刻是怎麼回事?理論與實務要結合,往往是面對這種相悖的雙標時。

我要特別強調自己「失控」,而不是「打孩子屁股」,因為失控會破壞自己所有的理性規則(等於解開了拘束器),人在冷靜時才會懂得合理處罰。

覺察只能學習和練習,要覺察自己的情緒在100%失控前有哪些跡象?失控的線索為何?才有可能提前踩煞車。否則,一旦坐進失控的跑車裡,你只能等它油耗盡。

失控前的跡象有:腦中想破壞一切的畫面、身體緊繃握拳、怒吼、眼睛用力瞪對方、辱罵不饒人的言語、重複又來了的既視感⋯⋯。

發現自己要失控了,不要自以為有辦法控制,而是要先離開現場!雖然逃避可恥,但確實有用,等情緒冷靜後再來處理。

覺察並且改變,是不逃避矛盾的體驗,一步一腳印去調整自己,讓自己相信的信念成為真實,例如「學習照顧好自己,才有餘力照顧孩子;這才是真正的愛孩子,給他們好的童年」。

「失控打屁股」這件事,在我這一個心理師的經驗裡,也需要3次才真正醒過來、才真正面對自己的矛盾(前2次也許是在逃避、壓抑、自以為是⋯⋯)。教養孩子不是一招闖天下,不行了就再學、再問,但跟內在的狀態要分開處理,否則孩子真的很無辜。

這個歷程,不僅僅是教養的歷程,對所有要改變的事都是一樣的。大家一起努力。

作者簡介

林仁廷心理師。現為諮商心理師,工作迄今20年餘,目前服務於社區駐點諮商、社福機構、大專校院。主修社會心理學,專長發展心理學、男性成長及成人亞斯研究。經營FB粉絲專頁「社會心理,從他們到我們──林仁廷諮商心理師」。

請支持《教養,夠好就好》一書。


*本文經「方格子直送計畫」合作轉載並經「林仁廷心理師」同意修改,原文:【親職教養】避免親職暴力,如何自我覺察?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