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8課綱及聯合國SDGs呼籲下,環境教育已成當今中小學教育炙手可熱的話題!我們在台北市光復國小驚喜的發現,特別喜歡做議題式融入教學的黃昱斌老師及黃美貞老師,紛紛透過藝術創作的教學現場導入環境議題,讓藝術課不只是一堂藝術課!

回收物藝術創作,呼應海廢及資源回收議題

黃昱斌老師將海洋議題融入藝術創作課堂中,在孩子動手前,老師先用影片及圖片帶著他們認識時事,提醒小朋友海洋有它的美麗,也有它的悲情,像是鼻孔插著吸管的海龜、滿肚子塑膠垃圾的鯨魚等,以真實影像誘發孩子的憐憫之情,藉此了解人類亂丟垃圾進到海洋之後,會對海洋動物造成怎樣的危害。

為了呼應海廢議題並傳達資源回收的觀念,黃昱斌老師更引導孩子以校園回收廢棄物作為藝術創作的材料,讓孩子發揮想像力,以拼貼的方式將廢棄物組成海洋動物的圖案,再教小朋友做個簡易的框,就可以將成品裝飾在家裡。

世界不停在變,透過主題式教學,讓孩子思考人跟生態的關係

此外,黃美貞老師則運用『水保教育扎根‧臺灣共好計劃』所提供的著色圖稿來讓孩子認識生物多樣性。這一張由臺灣繪本作者陳又凌所創作的Sharing is Caring,是由恐龍、猴子、企鵝等多樣生物表達共同生活的意象,在課程中導入,讓孩子為牠們塗上顏色,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同時帶領小朋友認識台灣特有種生物,讓創作過程多了更多生態保育的學習。

黃美貞老師希望透過藝術創作導入環境議題,讓孩子養成對永續、水保等議題思考的深度,「期盼我們光復國小能夠培養出願意參與公共事務的小小公民,這也正是教育的目的,要引導孩子做出更正確的選擇。」

六年的種樹約定,傳遞生命及水保教育

衛生組長陳雲珠老師則分享,光復國小從兩年前開始,針對低年級學童推行植樹專案,向都發局申請取得陽明山金山苗圃的免費樹苗,讓一年級的小朋友體驗樹苗種植,並且跟孩子做了植樹的約定,自己種下的小樹苗,要從小一照顧到小六。如今這群孩子已經升上三年級,植樹的教育也一直從低年級生活課,持續到中年級的自然課,甚至擴展到生態保育、環境溫度及美化校園等教育內容。

然而校園中的樹苗很容易受到破壞,可能小朋友玩耍時一不小心碰撞到花圃,就會造成小樹苗的損傷,因此老師也引導孩子進行愛護植栽宣導,甚至在園遊會進行才藝發表會倡議,並進到各班進行宣導,提醒全校師生共同愛護小樹苗。令人驚喜的是,這些行動引發高年級學長姊的熱誠,主動幫忙製作手寫植物介紹牌,支持這群孩子的校園植樹行動。陳老師表示,整個過程可以讓孩子體會到呵護一株小樹的成長是多麼不容易,「孩子自己先懂得珍惜,然後也帶動別人去珍惜,讓他們深刻明白生命與環境的價值,甚至將環境及水土保持的觀念帶回家庭去。」

水保教育不僅是一堂課,更是孩子們與地球共同生存的能力養成。孩子們感受力比大人更敏銳,如果能從小就在課程中融入環境教育元素,在長時間的浸潤下,學童就能將永續環境水保觀念深植心中,讓他們在成長之後更有能力應付未來更艱鉅的環境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