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多的資訊會使心靈無法承受,換句話說,「如果我們什麼都收,就什麼都不理解。」(When we collect everything, we understand nothing.)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是出自愛德華.史諾登(Edward Snowden)之口,眾所皆知,他可是蒐集資訊的高手。

那麼該怎麼做,才能避免誤入過度擬合的陷阱呢?最聰明的辦法便是常說的「遺忘」,科學上的說法則是短期記憶。遺忘的正面效果在多樣而詭譎多變的環境中,尤其顯著。此時遺忘的優點在於,它能防止人們牢記特殊狀況,並將這些狀況視為常態。而遺忘也能形成具有調適能力的行為,否則總有一天我們的思考速度會變得緩慢。

因此好消息是:人類的遺忘能力堪稱世界冠軍。因為學習的關鍵不僅在多記;要想學得好,更要在穩固的記憶與聰明的遺忘之間求取平衡。周遭的世界越是多變,我們的遺忘能力便越加重要。當前的學習科學模型甚至認為,正由於學習系統也能遺忘,因此才擁有學習能力。

學會遺忘是為了避免人腦僵化

為了避免我們對某個資料庫過度擬合,遺忘是非常重要的。換個資訊科技味較淡的說法就是:避免人腦太過僵化。此外,遺忘還有另一項優點,能防止我們的學習系統有一天因為負荷過度而減慢下來。

有些人會把自己的電子信件分類,依寄件人、收件人或主題等分門別類,存放在不同的檔案夾,我自己則不用這種費時費工的分類法,而是把我的電子郵件毫無系統地存在我的電郵程式。等到需要某封信件時,我就使用搜尋功能。只不過,從1997 年的第一封郵件至今,我幾乎沒有刪除過任何一封信,到目前為止,已經蒐集了數萬封信件,而我也發現,搜尋需要的時間日漸增多。同樣的現象也可見於其他通訊軟體,比如想在落落長的WhatsApp 聊天室尋找某個關鍵字,少不了得等上幾秒鐘。

這種事同樣可能發生在人腦。每個人幾乎都有過想說的話明明到了嘴邊,卻怎麼也想不起來的經驗:「在這部好萊塢電影裡跟艾瑪.史東(Emma Stone)演對手戲的男演員?嗯⋯⋯他叫作⋯⋯算了。」好萊塢演員的名字很快就能Google 到,但換成是同事或熟人的姓名就沒這麼容易,於是乎,一個認知上的窘事就出現了。當一個人的姓名已經在某人「嘴邊」時,這個姓名究竟在哪裡?為了尋找答案,科學家們在受試者試圖回想姓名或圖像時,觀察受試者的腦部活動。有趣的是,他們發現腦部的遺忘與「話到嘴邊」不同。遺忘某件事的人,雖然會活化大腦皮質的長期記憶區,但我們清楚知道,這是在做白工。「話到嘴邊」卻說不出來,我們其實知道答案,只是將它說出來的能力受到干擾,記憶本身(例如姓名)仍然保存在我們腦海中。這個現象真令人困擾,連蘇格拉底都說過:「我知道,我什麼都不知道。」這句話令我們稍感安心,因為「我明明知道,可是卻想不起來」的情況,糟到讓我們覺得自己像個笨蛋。

讓大腦學會「只記住重要的」

所以記得多的人,有時也需要較長的時間才能想起來。由此看來,「話到嘴邊」卻想不起來的現象,之所以會伴隨年齡增長而益發頻繁,原因之一或許就在這裡。年紀大、跨越半世紀的人閱歷也較豐富,多到需要較多的認知時間,以準確整合並回想起所需的資訊。反之,五歲小童則能輕鬆保留自己全部的記憶。這一點我們甚至能以理論模型加以驗證:如果我們在某種人工神經網絡(例如在學習雅達利遊戲或人臉辨識時使用的電腦系統)上,模擬學習的過程,當必須處理的訊息越多時,系統便會變得越來越慢。這顯然是一個學習上的根本問題:知道的越多,活化知識所需的時間也越長。

解決這個問題的根本之道叫作「遺忘」,因為誰知道得較少,誰就能更快想起他所知道的。既然如此,我們能做的就是兩害相權取其輕,要麼是記不住,要麼是不再追求新知,除此之外我們別無選擇。聰明的大腦能迅速判別重要或不重要,並且只記住重要的。

遺忘並不是智力衰退的跡象─至少在我們還記得自己遺忘了什麼時。基本上,「遺忘」保護我們避免資訊過多、難以取捨,例如我連妹妹的電話號碼都不記得(它應該由我的智慧手機負責「儲存」),但我知道,什麼時候我該打電話給她。

學習意味著能運用知識,如果只是儲存,還遠遠不夠。但反過來推論,這也表示記憶並不可靠,我們不是什麼都記得住。更糟的是,我們還會扭曲、偽造它們。這是有道理的,因為如果不這樣,我們就無法調適新事物,換句話說,我們就無法學習。

書籍簡介

最強腦力:德國冠軍腦科學家實證的數位時代大腦學習法

作者:漢寧.貝克 Henning Beck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1.03.04

還在死記硬背、刻苦用功嗎?
其實你只需要學習→聰明使用大腦
★德國亞馬遜通識教育、學習工具書類暢銷書 購書去

作者簡介

漢寧.貝克 Henning Beck

德國圖賓根大學細胞與分子神經科學研究所(Graduate School of Cellular & Molecular Neuroscience)博士,現任職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C Berkeley)。定期在德國《商業週刊》(WirtschaftsWoche)與《GEO月刊》發表有關大腦研究和創造力等主題的文章,或巡迴演講。著有《打破大腦偽科學》(Hirnrissig,2018)與《犯錯很有用》(Irren ist nützlich,暫譯,2017)。2012年參加「科學大滿貫」(Science-Slam)比賽,以「加快你的思維」(Speed up your mind)為主題,在十分鐘的簡短演說中,以風趣、易懂的獨特風格,最終贏得德國冠軍。 


【商業周刊圖書】官方粉絲頁

名人書單、商管心法、高效成長、趨勢新知、精選書摘,所有商業周刊新書資訊、限時優惠都在這!閱讀,讓你看見台灣,掌握世界大未來。

立即加入官方粉絲頁:商周讀書會
看更多書摘:商周讀書會專欄

責任編輯:温克強
核稿編輯:張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