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倫的朋友史考利家有小女初長成,今年入小一就讀了。剛好遇上108課綱實施,成為新政策的實驗品。開學後的第一次家長座談會,在大家都還搞不清楚要怎麼辦的時候,校長出來安定軍心,告訴在場的家長們,根據教育部規定課程,小一雖然沒有英語課,但大家不用緊張,我們還有校訂課程「世界公民」可以彈性運用,就是英語課啦!在場的家長差點鼓掌起來,心裏比韓粉還激動,自己的孩子終於不會輸在起跑點上了!

史考利在電話裡告訴艾倫,校長說跟過去九年一貫課綱最大的不同是,108課綱的精神與內涵是「核心素養」。艾倫一聽,不禁又浮現電影「讓子彈飛」裡的經典名句:「師爺你給翻譯翻譯!」這「核心素養」到底是什麼東西?學生真的可以在目前頹危的教育環境中,透過新的課綱及教材學習素養?艾倫不免帶著懷疑的態度!

2015年,新加坡15歲學生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劃)拿下數學、科學、閱讀素養3項世界第一;TIMSS(國際數學與科學教育成就調查)的小學、中學的數學與科學,新加坡皆是全球冠軍,堪稱「教育五冠王」,強調死記硬背的「星式教育」一時成為各國追捧的顯學。但經過20幾年的教改,在今年投下震撼彈,邁向一個新的里程,自2019年開始,小學低年級不再有考試;其餘各年級逐年降低考試負擔。接下來更要逐步取消中小學考試

究竟新加坡教育的「核心素養」是什麼呢?新加坡教育部長王乙康在2018年談教改演講時點出了方向:「學習不是競爭,我們要幫年輕人準備好面對未來!」他強調新加坡未來的教育路線,將以塑造全方位、能思考的獨立個體為主軸

這跟108課綱裡所謂的「素養」: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應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似乎有些不謀而合。

那新加坡是怎麼樣培養能思考的獨立個體呢?

舉個例子,在這個官方語言是英語的國家,學校的英文課是沒有課本的

「沒有課本怎麼上課?」艾倫問女兒。

女兒說每次上課老師就會發一份學習單(worksheet),老師會就學習單內容提問題發問,每個人都有回答的機會,除了有比較複雜的文法會講解外,接著就讓全班開始做題目,寫答案。課堂上沒寫完的就帶回家寫,除此學習單外,並不會另外出家庭作業。寫完後,老師會公佈答案,寫錯的必須用綠筆訂正。這裡的老師特別注重訂正,每每都要家長簽名確認是否有改正確答案。

也許從小就使用英文的關係,這裡的孩子看得懂學習單,似乎是極為合理的事,老師也不會因為你看不懂而放慢教學的步調。網路上流傳的說法是新加坡小四的學生可以沒障礙看懂《哈利波特》原文版。艾倫家裡沒有原文版的《哈利波特》測試一下女兒,但看她看課外讀物的速度,肯定比多益成績才570分的老爸強多了。

這樣的教學方式,不會被課本限制而照本宣科,老師可以依照學生的現狀調整學習單的內容,或者因應學生實際的問題來解答。當然有課本的老師也會活化教材,只是新加坡的英文教育採用這種方式倒是令艾倫感到意外。也說明了這裡的教育注重的是啟發多過於內容。也因為學習單裡的某些答案是因人而異的,從小就帶動了獨立思考的性能。

再者,108課綱強調語文學習以國語文、本土語言、英語文三者並重,還將東南亞的越南、印尼、泰國、緬甸、柬埔寨、馬來西亞及菲律賓等新住民語納入「必選」的部定課程。一下子,學校裡忽然國際起來了,聽到英語、閩南語已經不稀奇了,走在校園裡迎面而來的老師雙手合十會向你說聲「三挖低咖」同時點個頭。這項決定引起家長極大的反應,在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的臉書社團裡爭論不己。

家長們最大的疑惑是「學英語的時間已經不夠了,還花時間去學這些流於形式的新住民語?」當然,也有持贊成意見的家長出來護航,認為只是多一個選擇而已,本來也是要學閩南語或客家話等本土語的。艾倫相信,學校絕對是最難做人的,不僅排課困難,比如全校有3位需要學柬埔寨語,那要不要開課?還有師資從哪裡來的問題。

那你一定會問艾倫,既然新加坡身處東南亞核心,又是個多種族的移民國家,語言教育怎麼實施呢?

新加坡既然是一個多種族國家,公平是國家教育政策的根本。英文就是這個公平的基礎。雙語教學(英語+母語)是不可挪移的架構。一旦進入政府小學,除了所有的教材(母語除外)都是英文,老師同學之間的交談也都是英文。這個通用語言就成了與世界接軌的橋樑,也是亞洲地區的爸媽最愛送小小孩來留學的原因之一。

至於新加坡的母語教育,是依照原生種族來劃分的,華人就是學華語(這裡不稱中文),馬來人學馬來語,印度人學淡米爾語。至於原生於歐美國家或其他東南亞國家的學生,則沒有硬性規定要上母語課,反而可以選擇上面3種語言作為第二外國語。艾倫的女兒就有同學是荷蘭人,卻選了華語課來學習。將來跟中國人交友做生意會是一項利器。

平常在學校輪到母語這堂課時,學生各自到自己的母語教室報到。加上菁英教育政策,華文課還會分A段班跟B段班,在不同級別的教室上課。數學也是。至於英文、公民、科學、音樂及體育這種共同科目,則是在原來班級一起上課。

而你的母語能力,將來在升學考試時會佔一席之地,成績好壞將左右你是否能進入菁英的學府。於是就出現了從小講英文的華人小孩要去補習華文的現象,再造就了大批中國或台灣來的移民老師。

這跟108課綱中,所謂的雙語或多語言教育有著截然不同的景況,跟某些強調雙語學校或補習班也不能同樣比擬。英文成了新加坡的官方語言,而母語在升學考試的威逼之下,也能略懂略懂,算是落實了真正的雙語教育。

至於新加坡夾雜方言特有的新式英語(Singlish),向來被西方人調侃,新加坡人不但不以為意,還蠻自在的。但艾倫觀察下來,並不完全是學校的教育形成的,至少艾倫的女兒進入政府小學1年來,完全沒受到新加坡腔調的影響,據她的說法,老師在教課的時候,英語都是十分標準的。反倒是艾倫的兒子,喜好交遊,在學校跟同學還有老師亂聊亂聊,不小心就聊出了尾音帶la的新式英文來。

艾倫知道有部分厲害的新加坡人,平常跟同事聊天帶著濃濃的新加坡腔,但面對老外的時候,能切換成標準的英式英語,這也是能夠與國際接軌的極大利器。這比某些台灣人聊天時喜歡秀兩句英文(有時候還會用錯詞)的晶晶體,真的面對老外又結巴起來的窘態好多了!

108課綱到底是台灣教育的救命丹還是慢性毒藥?台灣下一代的未來到底在哪裡?一位媽媽在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上的PO文表示:「教長說學習歷程混亂會逐年修正,意思是先把孩子送上飛機,墜機後再修正下一班。搭108班次的孩子就該犧牲?」(以上為原文重現)這或許是最無奈的吶喊!

新加坡的教育方式也許是最適合這個多元種族的島國,但不一定是最好的。艾倫雖然人在國外,仍然心繫台灣。希望藉一點筆墨,喚醒全民對於教育的反思。

責任編輯:呂宇真
核稿編輯:黃楸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