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揭曉2022年PISA成績(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許多國家受疫情影響分數下滑,跌破20年歷史新低,台灣卻逆勢成長,數學平均分數全球第3。教育部近日並舉辦記者會,揭示排名,並強調台灣數學教育機會均等程度在過去10年內有進步。

OECD揭台灣「雙峰現象」
教育落差比階級強烈的韓星港嚴重

但,教育部沒有公開說的是,OECD直接在報告裡點名台灣的「雙峰現象」,也就是,兩項重要指標如分數標準差、高低成就學生分數落差,都是世界第一,代表台灣教育不均、落差狀況非常嚴重,比南韓、新加坡、香港等傳統上認為社會階級強烈的國家還更甚。

PISA測驗共81國參與,台灣學生數學分數標準差世界第一,學習落差尤其顯著。

這份PISA結果來自共81個OECD國家和地區,施測對象為國中9年級、高中1年級學生,台灣共計188校參與,測驗科目為數學、科學與閱讀。除了科目能力調查,OECD也會交叉分析參與國家和地區的重要教育指標,如教育公平性等。

本屆主科為數學,因此分析多聚焦於數學成績。OECD報告顯示,台灣這群15歲學生的數學成績,呈明顯的雙峰現象:

1.台灣數學成績前10%(約PR90)學生與末10%(約PR10)學生的分數落差,高達294分。

2.台灣學生的數學成績標準差超過110分,相對OECD國家平均標準差高出逾22%。

台灣師範大學數感實驗室團隊比較2018與2022年PISA數據分析,學生出現高分落差加劇主因在於,高成就表現學生(PR90)的數學平均分數較2018年增加所致,低分群學生則是表現持平。

「台灣低分群沒什麼改變」
顯示10多年的扶助計畫未見明顯成效

「大家退步,我們不退,不應該太高興,要擔憂的是,台灣低分群沒什麼改變,」曾任宜蘭縣教育處課程督學、現任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吳明柱,其逆風發言其來有自。

吳明柱經常到不同學校觀課、提供差異化教學建議。他指出,那些不在偏鄉、但也不在都會區,「不山不市」的都市邊陲學校,往往相對偏鄉更加棘手,不僅班內學習落差光譜更廣、且學生量體更大,但卻如PISA結果顯示,10多年來,教育部各種課後扶助計畫,並未見明顯成效。

位在台北市大同區的重慶國中,就是都市邊陲學校的縮影,校內隔代教養與經濟弱勢家庭近年都有增多現象。

該校教務主任吳明修是數學老師,他估算,一班約10%學生,在國小階段就已經落後,以至於升上國中後,隨著學習挑戰度越高,與同學的學習落差越大。他們接受課前、課後的學習扶助教學後,後測成績以科技化評量顯示通過率約30%,意味仍有將近60%學生未通過。「補救教學(學習扶助課程)會有時間段落差,譬如,7年級補救6年級,8年級補救7年級,但補救要經過一段時間,他們繼續上課又會繼續聽不懂,制度上有困難,」吳明修說。

但這類學生參與學習扶助計畫的意願相對低落。花蓮縣三民國中校長林國源分享中央政府總決算審核報告指,經濟弱勢學生在國中教育會考最低等級C級的待加強比率,是一般學生2倍之多。

7成弱勢生沒參加扶助課程
教材沒到位又缺檢核機制,限縮成效

但,這些經濟弱勢學生卻有超過7成,不在課後參加學習扶助課程,限縮計畫成效。

一名才自教育部卸任的前官員更點出問題,認為教育部多項計劃雖然立意良善,但卻缺乏相對具公信力的檢核機制,以致計畫沒能持續優化、真正奏效。

「教育部科長和科員,都習慣找特定幾所大學的教授,某些教授的案子,就會接得特別多,」他也提到,其他大學的師培體系,不乏有不錯的教授可以合作,「要繼續委託是沒問題,但應該可以找別的團隊來檢核看看成效。」

有不具名的偏鄉國中校長聽聞也附和,政府提供的學習扶助教材,無結構可言,很難成為老師們的「軍火庫」,以致老師就像多頭馬車,得要教新進度,又要幫忙國中生搭國小知識鷹架。「現場光譜大,需要系統性,但他們(學者)不瞭解真正遇到的困難,現場用不上,老師就得各憑本事。」

縱然台灣教學現場確實有不少熱血老師,甘願用假日精進創新教學。但不具名的前教育部官員也提到,另外還有一群老師,只求大過不犯、散漫度日,面對新課綱和扶助教學都顯得消極,拉大學生和他校學生產生的學習落差。他建議,教育部應賦權給學校校長與主任,幫助真正落實校內檢核機制,幫助更多學生學得更好,每一個孩子的優質教育都不能少。

OECD參與PISA測驗共81國,台灣學生數學分數標準差世界第一。

核稿編輯:吳中傑
責任編輯:林思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