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叔》這部劇,看的時候明明很喪志,為什麼回味起來卻總感到療癒呢?這部劇溫暖了我的某年冬天。我非常喜歡這部劇,沒想到現實中卻留下一個遺憾無比的結尾。

我一直記得,大叔對至安說:

「當你知道朋友被罵,不要跟朋友說。大人們會裝作不知道,這才是義氣和禮貌。如果告訴他,他在面對你的時候會覺得不自在、會躲著你。」

至安卻這樣回他:「但那樣的話,就要時刻擔心旁人是否知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知道,覺得與其這樣過一輩子,倒不如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在廣場的大螢幕放出來還比較好呢?」

這段話彷彿是兩段相似的人生,在用靈魂對話。

幸福的活著,就是報答恩人的方式

至安曾說過:「自己接受過很多人的幫助,但大叔是唯一幫她4次以上的人。」

大叔朴東勳,看似個是正能量滿滿的人,其實是個背著道德枷鎖、負重前行的中年人。賺的錢一直供養母親、支持收入不穩的哥哥和弟弟,在建設公司的工作不上不下,妻子又外遇,卻為了家庭、孩子忍了下來。

就像東勳妻子形容他的,「他其實是個好男人,但他身上有一種孤寂感,讓他身邊的人也會覺得寂寞。」這樣一個凄涼的人,遇到同樣凄涼的李至安,厭倦受困的兩人,為彼此點燃活下去的希望。

大叔見到至安吃力的推著奶奶出門看月亮,他會在街邊等她們回家,再背著奶奶踏上陡峭的階梯,送她回家。大叔也是第一個告訴至安,奶奶可以免費獲得政府看護政策的大人,幫至安卸下身上沉重包袱。

喜歡看月亮的奶奶,用手語告訴孫女至安說:「所有的緣分,都很神奇、很珍貴,必須報答才行。幸福的活著,這就是報答。」

如此善良的大人,是現實世界需要的

編劇朴海英曾說,朴東勳是依照理想的大人來塑造的,希望觀眾看到他,能對成人世界產生多一點信心。

《我的大叔》是一部善良的大人們,一起救贖一個無助小孩的故事。然而,現實中其實沒有什麼理想中的大人,搖搖欲墜的小孩也難以獲得救贖。

當李至安離開大叔後,大叔在電影院看李滄東的電影《薄荷糖》,銀幕裡是經典的火車軌道鏡頭,男主角的絕望似乎與大叔心情重合。最終,男主角的情感爆發在一聲怒吼中。不同的是,大叔卻拿起「被李至安竊聽」手機,堅定不移的說:「李至安,給我打電話。」

編劇朴海英創造一個太美好的人設,即使自己的人生過得亂七八糟,仍依然堅持帶給他人光明的角色。

這是我唯一無法共情《我的大叔》的地方。隨著年紀增長,我發現一個無時無刻都堅守底線的「好人」,是非常罕有的。絕大部分的人都有破綻、有掣肘、有慾望。

如果能從一個人身上,感受到人的完整性,在並肩同行的過程中,領教一個「好的故事」,這已經是人與人之間不可多得的機緣了。

如果一時沒能遇到,至少要好好珍惜那些質地溫暖,有邊界感、包容心、真正具備同理心和好心態的人。即便生命際遇不同,讓彼此漸行漸遠,回想起來仍能帶給你能量或啟發。這比一味追求同頻率的人來得重要,因為能互相理解,才是我們最需要的人。

於是可以理解為什麼李至安會笑說自己實際有「3萬歲」(人一世活60年,輪迴500次)。畢竟每一個中年人,都像一棟滿身裂痕的建築,即便每天遭受風吹雨打,卻不能輕易坍塌,就像大叔對至安說的:「所有的建築物都是內力與外力的對抗,風、荷重、震動,我們要計算並研究可能產生的所有外力,設計出比那更強壯的內力。」

「內力總是要比外力強壯,人生也是如此,從某種角度來看就是外力與內力的對抗。無論發生什麼事,只要內力足夠,就能撐過去。」

每個人都有自我治癒的能力

所以,繼續過生活吧,即使爛好人永遠是爛好人,膽小鬼永遠是膽小鬼,一些事情永遠改變不了,但保持善良真的很重要。

重看《我的大叔》後,還是久久不能釋懷,無法用精確語言表達內心感受。世界沒有想像中的美好,也沒有想像的不好,就像劇中的時光,不好不壞,終究會慢慢過去。

我想起劇裡結尾,大叔的弟弟談到是枝裕和的《無人知曉的夏日清晨》。他說,每個孩子都是有力量的,彷彿是在勸大叔不要為了孩子,痛苦的維持著婚姻。又像是告訴他,這個世界上,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力量。在晚餐後,大叔終於大哭了一場。

看劇的我也吐了口氣,還好他終於哭了。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抵達安寧,因爲現實生活中沒有仁慈的編劇,只能依靠自己和我們所愛的人。

只是,活著那麼漫長,離開真的只需要一瞬間。真實世界的那個大叔終究沒有哭出來。大叔,下輩子請像朴東勳一樣,堅持隱忍你的清白吧。

而我想起早已在心中刻下的台詞:「謝謝你,聽盡了我不堪的人生,還站在我這邊。」就像一句繚繞不去的呢喃。

*本文獲「小憩」授權轉載,原文連結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