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個人電腦還不普及的時候——好吧,有些讀者可能無法理解這句話是什麼意思。但歷史上確實有一段時光,大約在20世紀末到2000年初期,電腦還不像今天有著家電用品般的地位,人們想要上網需要用嗶嗶響的數據機,網速奇慢無比。

3.5磁碟片、迴紋針小幫手⋯⋯如果這些東西是測驗千禧世代身分的考古題,那麼網咖就是他們午夜夢迴的地方。這裡說的不是有著頂級硬體設施、佔地上百坪,轉型為電競空間的舒適場所,而是狹窄、照明不足、煙霧繚繞,時常成為治安焦點的小店面。對於隨時隨地有手機遊戲玩的Z世代而言,那樣的條件難以想像,就是曾經活躍於網咖的千禧世代,恐怕也很難說明自己為何如此著魔。

與網咖同時流行的另一種聚會形式:LAN party。(來源:cacao 可口提供)

LAN party是一群人自帶電腦與設備前往某處集合,連線區網進行遊戲。(來源:cacao 可口提供)

千禧世代是網咖的消費主力,但隨著這群人不再有多餘的時間精力跑去打遊戲,以及整體娛樂環境的改變,這個產業儼然已經被社會需求拋下。這是技術及社會發展必經階段,也是時代的終結,在各國都是如此。

在歐美,有一種被稱為網路派對(LAN party)的聚會,與網咖同樣採用區域網路連線、進行多人線上遊戲。二者唯一的差異,是參加者須要帶著自己的電腦前往。不難想見,私人形式的網路派對如今也和傳統網咖一起沒落,但在近期,即將有一本以那段輝煌歲月為主題的攝影集《LAN party》問世。

《LAN party》由長駐紐約的遊戲開發者Merritt k發起集資,網友提供材料,Merritt k負責編輯。這些正值數位相機起步階段的照片,沒有美學和技術可言,卻也因此有種地下社會現場直擊的真實感。

LAN party興起時,每個人的電腦設備都像電視機一樣體積龐大。(來源:cacao 可口提供)

透過照片,可以看到LAN party的現場看似陽春,卻滿載一個世代的青春回憶。(來源:cacao 可口提供)

Z世代或許不會想走進擠滿個人電腦(而且每台配置像個大盒子的顯示器)的車庫或地下室,但經歷過網咖黃金時代的讀者看到這些照片肯定會心一笑。Merritt k對它們感覺也是如此,她認為《LAN party》的內容捕捉到一個獨特的時間點:一群格格不入的書呆子遠離他們的校園生活,去到位於郊區的某個地方交流他們對電玩、激浪氣水和披薩的熱愛,那是他們原來沒有機會建立起的親密連結。《LAN party》也讓我們能以不同視角去看待那個遠去的千禧年代,是《星海爭霸》,而非艾薇兒(Avril Lavigne)或芭黎絲·希爾頓(Paris Hilton)統治著當時的年輕人。

儘管在今日的台灣你能仍看到打著LAN party名號的活動*,但那更像是一場超重磅商業嘉年華。它可能吸引到許多緬懷舊日時光,或是感嘆自己在過於便利的無線網路統治下、變得越來越孤獨的人前往。但似乎有些魔力已經消失了——也許是因為,我們到了現場才發現還是待在家看直播更輕鬆愜意些。

編按:自2014年開始,台灣每年都有舉辦以電競嘉年華為名的LAN party。

技術應該豐富人類的生活,便利與他人聯繫。但在網咖與網路派對的案例中卻顛倒過來,是技術限制讓更多人聚集在一起面對面交流,進步技術帶來的反而是網路世界與真實世界分割。為什麼有人懷念網咖?如前文所述,那明明就是個空氣差視線差,隨時有人打架也不意外的地方呀。答案也許意外簡單。是你在某個深夜,猛然發現自己完全如字面意義所示,是「一個人」待在除遊戲音效外,什麼聲響也沒有的房間裡打遊戲。

*本文依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使用-禁止改作 3.0 台灣版條款授權,轉載自「cacao 可口」,原文:為什麼網咖這麼令人懷念?那時候打遊戲是面對面的社交活動,而非個人消遣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