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奧本海默》觀影前必讀的9個無雷重點:

1.《奧本海默》的片長
2.傳記小說改編
3.曼哈頓計畫
4.《奧本海默》劇情3大重點
5.奧本海默的左派思想與共產黨標籤
6.二戰後在美國瀰漫的麥卡錫主義
7.原能會主席史特勞斯
8.科學家集結的復仇者聯盟
9.實體特效拍攝的電影

1.《奧本海默》片長180分鐘

《奧本海默》總片長180分鐘,是克里斯多福・諾蘭(Christopher Nolan)至今導演作品中,片長最長的一部,請務必注意自己的飲料使用量。當然,由於時長超過2個半小時,電影票錢會加價。

2.根據奧本海默的傳記小說改編

《奧本海默》是根據2006年Kai Bird和Martin J. Sherwin所著作的《美國普羅米修斯:羅伯特.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傳記小說改編。這本書獲得普立茲獎,由作者花費25年時間,收集奧本海默的相關史料,以及匯集訪談素材而成的著作。

3.曼哈頓計畫

J・羅伯特・奧本海默(Julius Robert Oppenheimer),是出生於1904年04月22日,是美國的理論物理學家。他在二戰期間加入美國研發原子彈的「曼哈頓計畫」,並成功研發出首批包括「三位一體」核試驗、美國二戰末期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原子彈。

有關「曼哈頓計畫」的歷史,可以回溯至1939年8月。以愛因斯坦(Einstein Albert)為首的多位科學家,共同起草一封給時任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的信件,該信件中強烈建議美國政府應該要著手研究核能相關研究,以免德國納粹搶先研發出大規模、具毀滅性的核子武器。

美國自1942年開始,由美國陸軍工兵部隊少將萊斯利・格羅夫(Leslie Groves Jr.)主持,召集物理學家羅伯特奧本海默開始研發原子彈。截至計畫終止的1946年,總共有13萬人投入其中,花費22億美金,並在美國、英國、加拿大3國等30多個不同地點進行研究。

奧本海默所在的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在1945年7月16日成功試爆人類第一顆原子彈,是為「三位一體」核試驗。

4.《奧本海默》劇情3大重點

電影主要聚焦在奧本海默生平的3大重點,包括:個人私生活、曼哈頓計畫的「三位一體」核試驗、以及在二戰後奧本海默遭到政府調查的聽證會。其中,電影也會特別提及奧本海默與妻子凱薩琳奧本海默(Katherine Oppenheimer),以及情婦瓊塔特洛克(Jean Tatlock)之間的三角關係。

5.奧本海默的左派思想與共產黨標籤 

奧本海默早在1930年代便接觸共產主義和左派思想,公開支持許多社會改革運動,甚至還為西班牙內戰的反法西斯或共和派募款。雖然奧本海默本人並沒有公開加入過共產黨,卻普遍被外界貼上共產主義分子的標籤。

因為奧本海默在1930年代參與政治立場偏左的活動,常與激進的左派人士來往。加上他的妻子凱瑟琳、弟弟、弟妹、房東,以及他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任教期間的幾個研究生,都曾經是活耀的共產黨員,因此奧本海默開始被政府懷疑為蘇聯間諜、對美國不忠、共產黨員。

奧本海默被政治清算的歷史,可以回溯到1941年美國聯邦調查局開始對奧本海默展開調查。當時正處於二戰的敏感時期,也因為他參與的「曼哈頓計畫」十分重要,因此被計畫主持人格羅夫斯將軍力挺,讓他得以在二戰期間免受政治迫害。

6.二戰後在美國瀰漫的麥卡錫主義

1950年,美國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Joseph McCarthy)在一場演講中,提及他手上握有「潛藏在美國的共產黨員和間諜」的名單,引發全國譁然。縱使麥卡錫沒有實質證據,但隨後便引發美國國內開始對不同領域人士進行獵巫,而麥卡錫本人也因為這樣的舉動,讓他在美國政壇成為焦點。

眾議院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在麥卡錫危言聳聽的言論後,從1950年代初期開始對美國國內疑似共產黨的人士展開忠誠調查。很多人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在公聽會上被公審,縱使事後沒有證據指出他們參加過共產黨,但因名譽受損、職業生涯被列為黑名單,有人甚至承受不了壓力輕生,影響美國社會相當深遠,是為「麥卡錫主義」。「麥卡錫主義」也在後來被當作是「政治迫害」的代名詞。

7.原能會主席史特勞斯

由小勞勃道尼(Robert John Downey Jr)飾演的路易斯・史特勞斯(Lewis Strauss),是當時美國在二戰後「曼哈頓計畫」轉型為美國原子能委員會的主席,同時也是1950年代美國在南太平洋進行一系列核試驗的重要推手。

由於奧本海默極力反對核武發展的立場,又因為過去參與共產黨活動的關係,很快就被美國政府和原能會質疑,是否有刻意阻撓美國核子科技發展。路易斯・史特勞斯便是和奧本海默爭鋒相對的人物。

8.科學家集結的復仇者聯盟

《奧本海默》中除了上述的歷史人物外,也觸及不少當代知名的科學家,包括:

  •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Einstein Albert):相對論創立者,192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 歐內斯特・勞倫斯(Ernest Lawrence):發明粒子加速器,193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伊西多・拉比(Isidor Rabi):美國猶太裔物理學家,194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愛德華・泰勒(Edward Teller):匈牙利的猶太裔理論物理學家,被譽為「氫彈之父」。
  • 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因研究量子電動力,196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漢斯・貝特(Hans Bethe):天體物理學家,196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愛德華・康登(Edward Condon):研究量子力學的先驅,在二戰中參與研發雷達和核武。
  • 恩里科・費米(Enrico Fermi):被譽為「原子能之父」,製造核子反應爐的美國義大利裔物理學家。
  • 維爾納・海森堡(Werner Heisenberg):創立量子力學「哥本哈根學派」的代表人物,193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尼爾斯・波耳(Niels Bohr):研究原子模型奠定量子物理基礎的丹麥物理學家。
  • 克勞斯・富赫斯(Klaus Fuchs):著名的核武器間諜,直接或間接參與美蘇英三國核武器研發的德國理論物理學家 。

9.實體特效拍攝的電影

《奧本海默》大量採用實景拍攝。劇組實際前往奧本海默的老家、其任職的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奧本海默任教的學校,也是他創建柏克萊理論物理學中心的重要地點)等地取景。

甚至還在新墨西哥州搭景重現,曼哈頓計畫期間參與研發原子彈工作人員駐紮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實景拍攝。

至於電影中如實還原「三位一體」核試爆場景,克里斯多福諾蘭至今仍不願透露自己是如何拍攝原子彈爆炸。

以上,希望能夠提供想看《奧本海默》的朋友參考。

*本文獲「XXY 視覺動物」同意授權轉載,原文:【電影知識】《奧本海默》觀影前你不能不先補充的電影幕後和歷史知識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