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奧斯卡完整得獎名單
2024奧斯卡看點、必看片單

《可憐的東西》海報。(來源:探照燈影業)

《可憐的東西》於2023年起在全球陸續上映,廣受各界好評。電影講述古怪的外科醫師葛德溫,將一名墜河自盡的孕婦維多莉亞懷中的嬰兒腦取出,移植取代維多莉亞的大腦,替她帶來第二次名為「貝拉」的人生。故事圍繞在貝拉的成長與覺醒之路。

比起以女性主義談論《可憐的東西》,它更是一部人類追求內在覺醒的電影。乃因觀眾自始至終都無從得知維多莉亞腹中嬰兒的真實性別,我們只知道她以女性的身體開啟全新人生,以「性」開始探索世界。

=====以下有雷=====

高塔裡的長髮公主貝拉,與感性的科學家葛德溫

《可憐的東西》劇照。(來源:探照燈影業)

貝拉的視覺年齡介於20~30歲出頭,但肢體卻像是上了發條的木偶,不協調的擺動和行走。她的言語、行為都像是剛出生的孩童,面對陌生人,只會依偎在葛德溫的身邊,用哭鬧來表達生氣和不滿。

剛看電影時,我以為貝拉是發展遲緩的成人。直到助理醫生邁斯揭開葛德溫的研究秘密,他改造真人,並確保他的實驗品(貝拉)能在他的監視下,完好無缺的成長。

貝拉就像童話故事裡的長髮公主,只能透過微小的視窗窺探高塔外的世界,這當然無法滿足她對世事的好奇。貝拉摔碎碗盤、尖叫怒吼著控訴「上帝」(葛德溫)的束縛。然而,強調科學理性的葛德溫,一方面掌控著貝拉,另一方面卻又給貝拉許多愛與呵護。電影中的矛盾與衝突,將父權社會的扭曲煽到觀眾的臉上。

《可憐的東西》劇照。(來源:探照燈影業)

「撇除欺騙與謊言,我很想念你。」——《可憐的東西》

但最終,高塔裡的長髮公主掙脫感性科學家的束縛,跟著風流律師闖蕩世界、落入凡間,踏上真實世界的旅途。

探索性的同時,也開啟貝拉探索世界的大門

《可憐的東西》劇照。(來源:探照燈影業)

貝拉為何會對世界產生更多興趣?其中「性」的啟蒙是一大關鍵。

貝拉因為無意間體驗性的愉悅,開始對性愛有了想像。她隨手拿起餐桌上的桃子(或蘋果)、小黃瓜,童言童語的跟葛德溫的助理邁斯,分享她新奇的發現。貝年幼的心智年齡,致使她毫不避諱談論任何事情,總是一針見血的點出社會上不合理的偽裝,吃到難吃的食物就吐出來、遇到難相處的人也不諱言。

電影中的性,有如亞當與夏娃的禁果,但在貝拉與身俱來無拘無束、嚮往自由的個體上,性變成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由性激發,促使他與律師鄧肯旅行,體驗無數次歡愉。卻在知道鄧肯也有極限後,轉身向外尋找更多性,同時也和鄧肯分享她和別人的性愛過程,連花花公子也感到瘋狂。

在城堡下的斷垣殘壁,看見真實世界的貧窮與掠奪

《可憐的東西》劇照。(來源:探照燈影業)

「我和我們所有人都一樣,是一場變幻莫測的盛宴。」——《可憐的東西》

電影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橋段,莫過於郵輪之行,「船」使貝拉航向更無邊際的遠方,抵達人生體驗的彼端。

當鄧肯沈迷於酗酒、賭博之際,貝拉開始認識新朋友,一位老婦人和她的隨從,成為貝拉接觸哲學的契機,更帶她看見世界殘酷的面貌。

這個世界有光彩華麗的富人生活,也存在著貧窮、飢餓、打劫的煉獄。富人們就像活在城堡的中心,他們在高處俯視如螻蟻般、著以破布的貧民,但通往貧民世間的階梯,卻僅剩斷垣殘壁,將世界的兩端完全阻隔。

隨從告訴貝拉,倘若今日他們成為窮人,也同樣會為了生存搶劫與掠奪,這使我想起《寄生上流》裡的經典台詞「有錢所以善良」。

《可憐的東西》劇照。(來源:探照燈影業)

貝拉為眼前的景象嚎啕大哭,為她無法改變世道而「悲傷」。她過去只活在葛德溫的保護傘之下,不知世界的階級與生活樣貌,有著她不曾看過的另一面。貝拉試圖以她純真的處事態度,將鄧肯賭博贏來的金錢,請船上水手贈予貧民,卻不知早已被私吞。

我認為,「悲傷和同情」是讓貝拉更「人性化」的重要情感元件,同時也是電影的高潮。

人生不只有美好的事物!恐懼與羞恥,使人更完整

《可憐的東西》劇照。(來源:探照燈影業)

下船後,貝拉不屑於鄧肯毫無處事能力,為了財力來源而踏入妓女院,卻遇見改變她生命的老鴇,「我們必須體驗一切。不僅僅是美好的事物,還有屈辱、恐懼與悲傷,這使我們完整。貝拉,讓我們成為有內涵的人。而不是輕浮、未被觸碰的孩子。」

貝拉不在乎世俗如何看待妓女這份職業。當鄧肯瞧不起她時,她認為自己僅將身體作為生產工具,這份工作同樣是以勞力換取報酬,與其他任何職業無不同之處。

在這段日子中透過和不同男人性愛、被陌生男子粗暴對待,都是貝拉認識世界的養分。未婚夫邁斯也有著前衛的開明,告訴貝拉:「這是你的身體,你有權自由使用它。」

感到恐懼也毫不退讓,貝拉翻轉與前世丈夫的上下關係

《可憐的東西》劇照。(來源:探照燈影業)

當貝拉準備結束遊歷世界的生活時,故事又急轉彎。貝拉「前身」維多莉亞的丈夫將軍橫空出世,攔截貝拉和邁斯的婚禮。這段劇情呼應了貝拉曾說,她遇見的男性都想控制她。

當貝拉正式走進維多莉亞的過去,房內瀰漫著窒息與壓抑的微粒,莊園裡的廊道就像通往刑場般死寂。布萊辛頓將軍以槍枝要求貝拉服從,但貝拉即便感到「恐懼」也毫無退縮。而後,她利用葛德溫的筆記,將羊腦移植給布萊辛頓,傳承葛德溫的外科技術。

《可憐的東西》劇照。(來源:探照燈影業)

畫面切換到祥和且平靜的午後,一群人悠閒的品味下午茶,還伴隨著羊隻的叫聲。本段幽默的敘事手法,帶著強烈的「馴服」意味,對比將軍過去以威嚴和權利使他人順從,和成為羊人之後,由貝拉翻轉強權的「控制」,極具趣味和衝突。

了解世界雖然痛,但活著真好

《可憐的東西》劇照。(來源:探照燈影業)

「我經歷過冒險後,除了糖與暴力外一無所獲。」——《可憐的東西》

《可憐的東西》整部電影充斥著怪異、荒誕、奇幻,角色們穿著復古,像是活在不曾存在的時空中,令人置身於異世界。這般怪誕與衝突,形塑了電影的調性。

最終,貝拉如同周遊列國後的壯士,在追尋人類本質的道路上破關斬將,品嚐過可口的美食、欣賞過旖旎風光,也遇見過人性的愚昧與貪婪,那些世間五味雜陳的情感與她閱讀的書本,收攏為這趟旅程的見識,使她從嬰兒蛻變為成熟兼具理性與感性的個體。

這段第二次的人生,即便過程不如她想像中的美好,卻在看見世間苦惡後,她了解世界。痛,但「活著真好」。

為何比起《芭比》,我更喜歡《可憐的東西》?光艾瑪史東的表演就值得你細看

《可憐的東西》劇照。(來源:探照燈影業)

若你看過《芭比》,且對於它沒有入圍奧斯卡應有的獎項含恨,那你更應該觀賞入圍11項大獎的《可憐的東西》。不論兩部電影是否為女性主義作品,就人類覺醒的命題上,《芭比》因靠攏大眾市場,以台詞口白傳達理念,演變為「教育觀眾」或宣傳式口號;《可憐的東西》則用故事推動劇情,引領觀眾看出主角的成長曲線。

尤其艾瑪·史東(Emma Stone)的表演,更將從嬰兒到成人的性格、肢體、神情、思想詮釋得清楚分明。2.5小時的電影,我們就像跟著貝拉遊玩世界一樣,在看似獵奇的畫面裡,每一個角落都堆滿了故事,每一句台詞都值得詳盡分析與理解。這樣一部豐盛的電影,值得每個人去細細品味。

*本文獲「白日夢瑞塔」授權轉載,原文:【影評】《可憐的東西》關於人類覺醒的成長電影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