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衛生不只是牙齒保健問題,也影響全身健康,例如牙周病可能和心臟病、糖尿病及高血壓都有關係。定期到牙科診所進行口腔檢查或治療,可以確保牙齒的健康狀況。不過,你可曾想過,對於行動不便的身障患者而言,每次看牙可能都得動用大批人力,甚至需要出動救護車才有辦法順利就診?當患者面對陌生診間時,也可能產生排斥心理,讓治療過程更加困難。

牙醫到宅醫療服務 送愛給身障患者

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前理事長、順源牙醫診所院長王棟源表示,由於看到身障朋友的需求,因此各縣市牙醫師公會從很多年前就開始推動到宅醫療服務,即使在還無法申請健保給付的年代,很多牙醫師就不辭辛勞的帶著行動醫療設備到病人家裡進行診治,只為了幫身障患者找回口腔健康。他回憶,自己當年回中山醫學大學牙醫學系唸碩士班時,得知學校董事周明勇為了服務身障患者,自掏腰包花了二百多萬元,請余權航醫師至日本購回一套行動醫療設備。從此,台中地區行動不便的患者,便可預約牙醫到服務,每次看診僅需負擔三百元費用。前輩們的愛心讓王棟源深受感動,於是也開始加入到宅醫療的行列,並且起心動念要參與更多公益活動。

王棟源醫師不分國界做公益,曾至柬埔寨義診。

體會弱勢及身障之苦 公益之心萌芽

其實,王棟源早在大學時期就開始從事公益活動,大三時即創設了中山醫大口腔衛生推廣服務隊,利用課餘時間到台中市附近的國小、國中,教導小朋友口腔保健的重要性;畢業後回家鄉開業,也經常在社區及國小、國中義診及衛教。此外,他也經常參與育幼院或偏鄕的義診,不斷宣導口腔保健的重要性。例如,他經常前往蘭智安養中心,為身心障礙的患者及小朋友看牙。

王棟源之所以如此熱衷於協助弱勢族群維護口腔健康,除了過去師長的教導讓他產生使命感之外,也和自己親友自身的經歷有關。原來,王棟源姐姐的婆婆早年中風住在安養院,入院前,她還有十多顆健康牙齒,但十年來都沒有辧法好好保健,最後不但只剩下一顆,而且牙齒都腐化了,牙神經也都裸露出來。「身障者牙齒清潔工作的困難度,不是一般人可以想像的!」他感慨的表示。

照護偏鄕弱勢患者 投入口腔癌研究

「我們鄕下很缺醫生,比大城市更需要醫生!」大學畢業至今,王棟源已在家鄕宜蘭頭城服務了三十多年,他提到自己原本有機會到大都市高雄開業,但爸爸的一番話,讓他選擇留在了故鄕,為自己的鄕親服務。大約開業十年左右,他遇到了一位舌下長了塊潰瘍、長期無法癒合的患者,當下他察覺不對勁,於是協助轉診至台大,最後確診為口腔癌,並且撿回了一條命。

不過,另一位相同症狀的老伯就沒那麼幸運了。雖然王棟源不斷苦口婆心勸患者快到大醫院就診,但他就是不聽,大約拖了五個月左右,有一天王棟源路過老伯家門口,發現正在辦喪事,才知道原來他已經走了。 「一般牙科診療我都沒問題,但對口腔癌卻無能為力」這件事讓王棟源受到衝擊,並且決定重回校園進修。此後,他不但一路從碩士唸到博士班,也研究出小孢子靈芝的免疫調節蛋白能抑制口腔癌幹細胞,還能與順鉑(一種含鉑的抗癌藥物)發揮協同作用,化解口腔癌幹細胞的抗藥性。這份研發報告,不但能緩解口腔癌患者之苦,同時也受到了日本的認同。

曾任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的王棟源醫師,卸任時獲頒金質獎肯定。

不斷精進技術及整合資源 幫助更多人

醫療技術日新月異,近年來牙科也走向數位化,憑著執業多年的敏銳度,以及擔任牙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等經驗,王棟源知道與時俱進的重要性。「民國七十七年開業至今,我們診所從一名牙醫師、二位助理、一張治療椅,一直擴展至十名牙醫師、二十多位助理及二十七張治療椅,以前的管理方式已經不適合現在的規模」於是,王棟源興起再進修的念頭,並且努力考進了台大EMBA。

進人台大EMBA就讀後,除了在課業上獲益良多之外,他也拓展了人際關係。「班上同學及學長姐們不但都是公司領導者,也都擁有非常強大的資源,這真的非常難得!」王棟源想到,如果能把所有人的資源整合起來,建立一個交流平台,不管是對校友或民眾,甚至是社會弱勢團體,都可以提供更好的協助。因此,即使每天工作及行程都排得滿滿,他還是挺身而出參與台大EMBA會長的選舉。「只要有心、有毅力想做好一件事,就不用怕自己沒時間!」農村家庭出身的他,從沒忘記自己當年學醫的初衷,並且期望能更上層樓,才能幫助更多人。

順源牙醫診所於民國七十七年開業,從一名牙醫師、二位助理、一張治療椅,一直擴展至十名牙醫師、二十多位助理及二十七張治療椅。圖為王棟源醫師為患者植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