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遍布世界的謝哲青首先談起自己對家的看法,「我覺得一個地方之所以成為『家』,就如同蘇軾在《定風波.南海歸贈王定國侍人寓娘》詞裡所寫的「此心安處是吾鄉」,只要兩個人能夠好好生活的地方,就是一個家最基本的元素,至於它的風格也好、地點在哪裡,對我來講並不是這麼重要,只要兩個人舒服地住在一起,它就是一個家。」

除了外在條件與環境,對一個家的內在追求,謝哲青最重看「舒適」與「便利」,「當然這就跟兩個人的生活形態、起居作息,甚至是工作都有很大的關聯性。」他笑說,「其實太太會比較辛苦配合我,為了要滿足我書寫及大量閱讀需求,需要一個不小的空間來存放書籍。」此外,他表示由於生活在都會中,工作與生活休閒其實是混在一起的,只有臥室是切分出來,客廳、餐廳跟書房則是在一起的。

以系統傢俱達到簡單、便利 創造「好理解」的使用動線

即便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兩人也創造出自己的活動動線,「像是在客廳,我們倆各自有自己的專屬角落,在那裡能進行工作或是做自己的事情。廚房的話就採分工方式,因為我一直相信廚房只能有一位老大,只要有一個人進去主導就好。既然廚房是輪流使用,如何讓空間變得好理解,就很重要。」他進一步解釋所謂的「好理解」就是由於每個人的使用習慣不同,如何透過條理化、系統化的擺放鍋碗瓢盆就變得很重要,「這樣另一個人進廚房時就不會手忙腳亂,找不到放置的位置。」

謝哲青表示自己崇尚簡單、便利,不喜歡太過複雜的設計東西,這樣的概念也應用在居家空間上,「畢竟居家空間是要花很長一段時間生活在裡面的,它不能是一個讓我視覺疲勞或是美感疲勞的地方,必須是一個簡約然後能夠讓人平靜的處所。」所以他指出自己自從搬到台北後,不管搬過幾次家,每一次屋子的風格及內裝都是一模一樣,以簡約為主。而為了達到他所期望的簡單、便利,系統傢俱就成了好幫手。

系統傢俱為應運時代而生的產物 兼具風格、靈活性

「系統傢俱最早在十九世紀出現,它是一種類模組化的傢俱,它與工業化密不可分。在工業化後,人們開始居住到像是宿舍或是公寓的單位裡,也造成大量的城市階級興起,在居住上過往的巴洛克、洛可可、古典等這些設計風格其實是不符合他們的身份地位。所以系統傢俱可說是應運時代而生的產物,不僅能符合都會人的居住便利需求,它的核心為風格化,也就是系統傢俱基本上是格式是一樣的,但只要有小小的改變或者視覺上的裝飾甚至設計巧思,就會讓屋主的個性突顯出來。」謝哲青說。

而回溯系統傢俱在歷史上的第一個應用場域為辦公室,再來就是廚房。「根據研究,每一天廚房的使用者來來回回累計下來的步數,就有四公里之多!為了要讓主婦們能夠省時省力,便透過系統傢俱的設計來簡化移動動線,只要伸手就可以摸到包括調味料、餐具等,甚至於冰箱,轉個身就可以觸及,就在一個方圓之內,系統傢俱實際上是整個廚房最重要的一個使用概念。」此外,系統傢俱的靈活性非常大,可以隨機地拆解跟組合,十分符合二十世紀的小眾文化,甚至滿足fast fashion(快時尚)的需求。

謝哲青表示自己也是系統傢俱的使用者,除了廚房外,也會將其應用到衣櫃、書房等地方。「或許很多人會覺得說自己去訂做,或是去買現成的櫃子就好,但相較之下,由於系統傢俱已有將近兩百年的發展歷史,對於人類的使用習慣絕對是有審慎思考才納入設計之中的。」

傳遞家裡最美的風景 用心看待消費者也用心實踐永續

既然選擇系統傢俱,謝哲青表示自己就會針對內容進行多面向的思考,包括建材的材質,是不是符合環保的標準?也符合安全標準?同時,在施工的過程裡會不會造成污染等。「聯合國在2030年或五十年後的目標裡都提到永續,這不僅反映在消費選擇上,也可以看到一家企業對於自己的成品、甚至於整個過程是不是有投入心力外,對消費者或是對環境是否也是用心看待,所以品牌這件事情當然是非常重要。最後,回歸到使用的舒適度,讓使用者不會有太冰冷硬邦邦的感受。」

「小時候看電視時,就對綠的傢俱的廣告非常有印象,給我一種非常舒服及安心的感覺,甚至還有一種歸屬感。」謝哲青說,「歸屬感並非買一個傢俱或是擺飾就有了,而是要在進行設計時,就已思考到人在空間裡頭活動,不管是睡覺、工作、吃飯,甚至是談戀愛等的行為都思考進去。它是一個空間,而這個空間是以人為核心去打造出來的。這也是為什麼不管綠的傢俱換過多少代的廣告,用不同的形式拍攝,它傳遞出來的永遠都是家裡最美的風景,也是一個最溫暖的所在。」最後,他不忘感性地強調,「家,對我而言是一個能夠卸下武裝,好好做自己的地方。」

>>按此了解更多--綠的傢俱系統傢俱系列
>>商周綠的傢俱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