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6月,我在科技特訓營的直播裡跟大家說過,隨著數位技術革命進入展開期,我們會看到硬體訂閱制這種新的服務形式出現,以後的手機廠商、機器人廠商都會從賣硬體轉型到賣服務上。

沒想到新的趨勢來得這麼快,這幾天一條新聞又驗證了我的這個判斷。

3月底,《彭博》長期追蹤蘋果動態的馬克.古爾曼(Mark Gurman)爆料,蘋果最早將會在2022年底推出iPhone手機的硬體訂閱服務,也就是說以後你再也不需要辛苦存錢,或者分期24個月付款買iPhone手機了。

就像串流網站的年度、月度會員那樣,每個月付個會員費就能直接用上iPhone,遇到硬體升級不用糾結要不要換新款,也不用考慮「以舊換新」要補多少差價,直接聯繫蘋果換最新款就行。

根據古爾曼的內部消息,蘋果為了推出硬體訂閱服務,已經花了幾個月時間準備,目前他們還在評估硬體訂閱服務除了iPhone外還要支持哪些其他硬體,要不要搭配Apple care硬體保障服務。

消息一出,各大媒體和投資機構都開始分析蘋果這麼做有什麼深意,《富比世》的記者認為,蘋果是為了應對以後硬體銷量放緩,大摩的首席分析師Katy Huberty覺得硬體訂閱服務能讓用戶付更多錢,提高蘋果的淨利率。

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還是太表面了,沒有看到硬體訂閱背後真正的大趨勢—— 服務的規模化,一場我們正在見證並親身經歷的,從賣產品到賣服務的大轉型。

服務的規模化:從賣產品,到賣服務

為什麼這麼說呢?回看一下產品設計生產的發展史你就會明白。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發明出來的各種產品,根本目的都是為了給用戶提供某種服務,市場上也流傳過一句名言「客戶不是要買電鑽,而是要買牆上的那個洞」,很好地道出了其中真諦。

但是,工業革命只解決了大規模生產的問題,沒辦法直接用服務滿足用戶需求,只能賣給你一個產品,讓你自我服務。你需要牆上的洞,就自己買個電鑽回去鑽洞好了。

所以為了解決服務需求,我們每個人都買了越來越多的產品,要鑽洞就買個電鑽,要出行就買輛車,要打掃環境就買個掃地機器人。問題是,我們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怎麼操作好這些專門的設備,設備還時不時出故障,問題沒解決,反倒增加了很多新煩惱。

企業造產品,為何「擠牙膏」?

更要命的是,產品都是一次性交付,企業這邊產品開發得太好,不是說自己就能搶占更多市場,反而可能變成「竭澤而漁」,因為產品太好,太符合消費者的需求,以後可能都沒得賣了。為了增加銷量,企業就跟「擠牙膏」一樣,定期修修補補,更可恨的是還總會製造些缺陷,讓人感覺就是要逼你買下一代升級產品。

凡是有過幾次購買相機和手機經驗的應該都有體會,現在的新手機發表頻率高,買還是不買,已經成為靈魂拷問了。不買吧,新的性能實在很誘人;買了吧,過幾天又有新品出來也就罷了,看著自己剛買的手機價格跳水實在是不爽。

相機就更嚴重了,索尼、富士的相機每代都有些技術升級,但也總會留下一些電池容量不足、散熱不行或者支持格式太少的「缺陷」。如果你不是很專業的攝影師,使用很久才可能發現;即便早就意識到,它們也不屬於品質問題,不在保修範圍內,只能自己默默承受。

這其實非常不合理,本來我付錢給你是為了讓我能方便、快捷地享受各種功能,現在倒好,變成花錢來適應各種問題。

硬體訂閱,必然出現的商業模式

還好今天隨著數位技術革命的到來,我們看到這種模式正在發生改變。隨著人工智慧、雲端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深度結合,個性化的服務也可以做到大規模提供,賣硬體設備不再是提供服務的唯一方式,軟體服務平台成了複雜個性化服務的載體。

這個趨勢過去幾年其實早有苗頭。手機裡,我們看到蘋果從最開始透過軟體升級改進用戶體驗,到後來在硬體上預埋雷射雷達、UWB定位晶片等技術,通過OTA升級就能增加戴口罩的面部解鎖、AR顯示、空間音訊等新功能。電動車就更多了,特斯拉透過系統升級讓電動車也能玩很多大型遊戲,唱卡拉OK;蔚來去年6月的一個版本更新,讓充電時間縮短10%。

隨著各種服務成為吸引用戶的關鍵點,為了觸達更多用戶,讓用戶對服務更滿意,硬體訂閱就是必然會出現的一種商業模式。當然,硬體能訂閱時,確實會如《富比世》和大摩分析的那樣,給企業帶來更長久、穩定、可預測的收益,但那不過是這場大趨勢的副產品罷了。

*本文獲「全球風口」授權轉載,原文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