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台灣曾出現一波葡式蛋塔熱潮,大批蛋塔店在短期內出現,消費者衝動購買,不久後熱潮又迅速消退。這樣的「蛋塔效應」,在台灣有50元披薩、日式拉麵等前例,在日本餐飲界則更為明顯:從過去的珍珠奶茶到現在的唐揚炸雞,都是類似的暴起暴落走勢。

日本最近期的一個案例,則是2018年吹起的生吐司風潮。當時,日本出現各種生吐司品牌,品牌名各具特色,像是「小麥的奴隸」、「想到這個人太厲害」之類,很難一眼看出是生吐司專賣店。但只要打著「生吐司」的名號,保證門庭若市,必得領一張號碼牌才有機會買到一條800日圓的生吐司。

但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一家家生吐司專賣店紛紛宣布關門、改變業務型態,不再堅持專賣生吐司,就連被稱為日本生吐司代表品牌「乃が美」也放緩展店速度。原本在去年2月宣布加入生吐司戰局的摩斯漢堡,也在經過了半年苦鬥後,宣布2021年9月停止生吐司販售業務。

生吐司為何退燒?

生吐司風潮的退燒有兩個原因。一是消費意識變化。2020年,人們因為疫情不得不在家待著。多花點錢、買好一點的吐司犒賞自己的觀念成為主流,因而帶動了生吐司市場的成長。但在進入2021年之後,原物料價格上漲,民生用品價格蠢蠢欲動,消費者感受到通膨壓力,每分錢都要精打細算。既然在便利商店用半價就能買到吐司,似乎沒必要多花錢,買這「好吃一點的吐司」。

此外,生吐司原本想要搶攻送禮及商務市場,但是吐司天生自帶「早餐」人設,不像蛋糕、洋菓子送禮那麼討喜。又因生吐司專賣店,大多把焦點聚集在各種創意店名,疏忽了對於「味道」的精進磨練,逐漸將生吐司專賣店帶入了蛋塔效應的惡性循環中。
疫情趨緩,市場將再有變動。

生吐司的退燒,逼得原先堅持只賣生吐司的麵包店開始轉型,像是知名的「小麥的奴隸」去年年底開始推出包括三明治、咖哩麵包等不同種類的麵包。育有兩子的西川良子表示,「以前只賣生吐司的時候,大概1個月1次,來買1條吐司回家吃。現在麵包的種類多了,接孩子下課之後,就會順便彎過來看看有哪些剛出爐的麵包。」

隨著Covid-19漸漸趨緩,各地的經濟活動會開始逐步放寬。在過去兩年的疫情期間,因應疫情出現的各種餐飲形式,接下來會如何演變,很值得關注。

比如日本連鎖居酒屋和民集團,曾經在疫情期間推出「唐揚雞天才」,現在也因為消費者意識改變,要轉型成為便當專賣店。和民執行董事分部雅說了一句意味深遠的話:「你現在要把唐揚雞天才稱為便當店也無所謂,重點在於面對疫情以及市場的變化,企業要如何應對變化做出正確的判斷,在市場上存活下來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或許對企業經營者來說,蛋塔效應並不重要,敏銳嗅出市場風向改變戰略,才是存活的關鍵。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鍾守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