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裡,智慧型手機產業發生了一個挺有意思的現象,蘋果和三星分別開了一場線上發表會,都推出了平價版本的手機。蘋果在3月8號推出了售價429美元的iPhone SE,三星在3月17號推出了450美元的Galaxy A53。這個價格換算成新台幣1萬5有找,很明顯是瞄準的下沉市場,希望拓寬更廣大的用戶群體。

不過推出平價格手機的品牌有很多,如小米、Oppo、Vivo,為什麼今天我們單獨要聊聊蘋果和三星呢?有兩個原因。第一是因為今天的智慧型手機行業,蘋果和三星占據了絕對的主導地位。移動設備研究機構Counterpoint在3月8號發布了「2021年全球最暢銷的10款手機」排行,前10名中有7款都是不同型號的iPhone,且前5名都被它們佔領,第6名則是三星的機型Samsung Galaxy A12。所以,這兩家智慧型手機廠商非常值得做一下對比。


第二是因為,我們可以從今天智慧型手機的格局來分析科技行業趨勢。從2007年第一部iPhone問世至今,其中經歷的產業周期和發展歷程,可以成為未來科技產業發展的參考,能給我們帶來很多啟發。

我們今天就來看看,透過蘋果和三星在3月份的發布會,能看出什麼行業規律來呢?

這兩家的產品策略確實有很大不同。蘋果的iPhone SE採用了最先進的晶片A15,跟iPhone 13同款,從而保證軟體的流暢、系統操作的絲滑。但代價就是放棄了不少高端了硬體,體現在外觀上就顯得簡陋,看著跟2017年的iPhone 8沒有區別,後面的鏡頭也只有1個廣角鏡頭。

從設計角度來說,三星正好跟蘋果相反。三星這款最新的低端機型採用的晶片不如旗艦機型Galaxy S,但是在外觀上下足了功夫,採用無邊框的螢幕,後背的鏡頭竟然高達4個:主鏡頭、超廣角、景深和微距鏡頭,像素達到6400萬,碾壓蘋果SE的1200萬。猛一看,還真以為是三星的某款高端機型呢。

外觀上可以說三星碾壓蘋果,那蘋果的優勢是什麼呢?其實對蘋果而言,推出iPhone SE是一種低門檻吸引用戶到其服務生態的方式。而三星缺乏這樣的軟體生態,雖然是預裝了安卓,但畢竟是通用的操作系統,並不獨家。

很多人以為蘋果的營收主要是靠賣手機,其實在它每年的營收中,有很大比例是賣服務。去年雖然蘋果iPhone營收佔比約50%,但服務佔比排名第二,已經達到了18%。服務業務佔比仍然相對較小,但是增速要快得多。2018年的時候,蘋果全年的服務收入首次突破了100億美元,而到2022年第一季度就已經達到了195.6億美元,超過了可穿戴、Mac電腦和iPad貢獻的營收。
蘋果的服務收入就是靠背後的軟體生態貢獻的。這些服務有Apple TV的影片訂閱服務,可以觀看很多原創的電視節目和影片;Apple Arcade提供的200多款遊戲,都是優中選優的精品;還有Apple Fitness+提供的健身課程,蘋果手機和手錶可以搭配起來,監督你的每日健身訓練;還有新聞、音樂等等大量內容。

這些服務都是訂閱制,把它們打包在一起就是蘋果的服務包Apple One,收取每月14.95美元的價格。看似價格不高,但每月收取,1年下來確實不便宜。

蘋果的硬體就是提供服務的載體。蘋果不同的硬體可以實現互聯互通,電視、電腦、手機、平板之間兩兩的無縫對接和自由切換,讓用戶可以得到更好的體驗。

蘋果之所以推出低價的iPhone SE,就是為了讓那些以前因為價格望而卻步的消費者,用更低的成本獲得蘋果服務生態的入場券,這也是蘋果的低價手機沒有上那些頂配的硬體技術,但是對消費者來說依然具有很高吸引力的原因。

相比賣硬體,賣服務的規模效應能帶來更高的毛利率。因為硬體要求不斷更新換代,最新硬體的價格不菲,有時產量越高成本甚至會隨之上升。而數位化服務的提供,複製成本非常低,新增用戶的邊際成本自然很低,用戶規模越大,企業利潤越高。

從本質上看,消費者需要的本來就是服務,並不是硬體產品本身;通過硬體來提供更豐富的服務,能夠促進科技企業的快速成長,這就形成了「擴大規模、提供服務、滿足需求」的正向循環。

*本文獲「全球風口」授權轉載,原文:蘋果、三星都推出了3000塊的便宜手機,究竟怎麼選?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