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暖化嚴重,極端氣候四起,讓全球意識到環境破壞的嚴重性,根據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2021年發表的「全球風險報告」(Global Risk Report)指出,未來10年影響全球較大的風險中,最可能發生的風險是極端氣候,事實上,從2017年開始,極端天氣就年年高居最可能發生風險的冠軍,因為經濟發展必須有健全的基礎,環境風險若不能有效地控制,將危及到經濟的持續發展。

從1997年的「京都議定書」到2015年的「巴黎協定」,過去減少碳排放僅僅是環保議題的範疇。直至2021年第26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在歐盟吹響號角,減排轉變成了全球製造業的新方向、也是未來最重要的一項挑戰,甚至是生死存亡的一場競賽,全球持續針對氣候變遷和減碳做討論,減碳和發展新能源,已經成為各個大國不得不的共識。

歐洲2050年達到碳中和 資本流向綠色機會

渣打銀行財富管理處負責人陳太齡說明,在格拉斯哥峰會中,與會國家達成幾點重要共識,包括呼籲結束化石燃料補貼、制定逐步停止使用煤炭計畫,2022年底前重新審視和強化2030年氣候計畫,要求發達國家對調適基金(Adaptation Fund)的捐款在2025年年增加1倍,以及對建立全球碳市場和管理雙邊碳交易達成協議。

此外,歐盟執委會(EC)提出一系列法案與發展路徑,要讓歐盟(EU)在2030年較1990年至少減少55%的溫室氣體排放,這也意味者到2030年,歐盟27國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將降到每年24億噸以下,除了在創造可持續交通、清潔技術的基礎建設、提高清潔能源的比重外,碳交易將成為「淨零」不可避免的議題。

國際貨幣基金也指出,碳價格需要自當前的全球均價每噸3美元上升至每噸75美元,才能將全球升溫幅度控制在攝氏2度以內,代表「減碳」這件事將對企業、投資者造成的壓力與日俱增,也將鼓勵更多資本流向具有綠色機會的領域之上。

綠色商戰看好三領域:基建、水資源、電動車

美國拜登政府推出1.2兆美元的基礎建設案,涉及ESG多元產業,例如再生能源,目標是電力100%來自再生能源和零排放能源、乾淨交通重點在電動汽車和公共交通等基礎設施、綠色建築是升級所有現有建築物以實現最大能源效率,以及保護森林、消除大氣中的溫室氣體,與農民合作以降低農業碳排放。

陳太齡指出,能源、交通、建築和水利基礎建設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60%以上,為了實現全球基礎建設發展和氣候目標,需要前所未有地改造現有的基礎建設系統。要實現這些目標,2030年之前每年需要6.9兆美元,比起2016年至2020年投資的3.2兆美元逾倍,尤以中國和美國所需投資的金額最高。當今使用在發展基礎建設及實現「淨零」承諾的資金不足,未來幾年有大幅增長的空間,與基礎建設直接相關的公司可望長期受惠,例如運輸、電力、機械、建築材料、公用事業、電氣設備、汽車等,而包括銅、鋁、半導體等原材料可望扮演淨零相關技術的關鍵角色。

此外,在城市化與工業需求持續成長下,氣候變化影響水資源的穩定性。世界銀行估計,到2050年,與水有關的農業、健康、收入損失恐讓部分國家的國內生產總值下降6%,未來與水相關的目標和標準只會變得愈來愈嚴格,可以幫助解決水資源保護、廢水處理等相關議題的技術,將愈趨重要。

與「淨零」高度相關的產業還有電動車,在政策包括補貼、退稅和更嚴格的燃料排放標準的大力推動下,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 Institute) 預估,2040年電動車可佔新車銷售的100%;且隨著各國政府繼續建立關鍵的充電基礎建設及車商爭相開發電動車,電動車相關供應鏈及產業的發展依舊是長期趨勢。

陳太齡表示,氣候變化將是一個未來持續性的主軸,各國政府的承諾及法規將引導企業與消費者朝此方向邁進,氣候投資的東風也將趁勢而起,強勁的基本面可望吸引公私部門的資金持續湧入,投資者也得以乘風受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