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通常只有出問題時才會注意到經濟學。只有當景氣有危機、成千上萬人失業、物價漲太高或跌過快時,才更關注這個主題。如此一來,經濟學似乎毫無疑問的讓人覺得很鬱悶。

經濟學探討的是什麼驅動了人的行為,並研究人在面對難題或成功時的應對方式。經濟學是一門涵蓋歷史、政治、心理學的科學,還有1、2個怪怪的方程式。如果歷史學的職責在於告訴我們過去犯了哪些錯誤,那麼,想知道下一回該如何換個方式做事,就該聽聽經濟學怎麼說了。

本書包含50個觀念,我不打算讓讀者接連不斷的讀完整本書:每一個觀念都各有意義。我希望你讀大部分觀念時,將能夠像經濟學家一樣思考、能進一步追問為什麼我們要這麼做,對於多數人的看法,別照單全收。

以下摘錄《一本書讀懂經濟學》12名詞:

1.貨幣

少了貨幣,我們就必須以物易物,為想要的東西付出代價。當雙方都使用「共同語言」、而不是依賴手勢和噪音時,溝通變得容易許多,所以貨幣提供了簡易的交換媒介。

用一句話說貨幣:貨幣是信用的象徵。

2.總體和個體經濟學

個體經濟學特別關注在各種情況下,供給與需求交互作用的方式,而總體經濟學關注所有市場的集合體。

用一句話說總體和個體經濟學:用個體經濟學看企業,用總體經濟學看國家。

3.國內生產毛額

如果經濟學中有一個值得了解的數字,那肯定是國內生產毛額(GDP),GDP是所有經濟統計中最重要者。國內生產毛額衡量2件事:國家的總收入和總支出。

用一句話說國內生產毛額:GDP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表現的關鍵尺度。

4.中央銀行和利率

當經濟蓬勃發展,企業利潤創新高時,通貨膨脹就有失控的危險,中央銀行通常會升息(提高利率)。較低的利率通常意味著經濟成長更快,可能導致更高的通膨,負責一個國家的貨幣政策(利率)的人,要確保經濟既不會過熱,也不會陷入蕭條。

用一句話說中央銀行和利率:中央銀行致力於引導經濟,避免過度繁榮或蕭條。

5.通貨膨脹

通貨膨脹亦即物價上漲的現象。保持價格緩慢且可預測的上漲,是央行和政府管理經濟時的一大功能,但是通膨有可能變成討人厭的失控趨勢。

用一句話說通貨膨脹:保持物價緩步上升。

6.債務和通貨緊縮

經濟學是以體系裡貨幣數量下降,或商品及服務的供應增加來解釋通貨緊縮。因此,通貨膨脹關乎太多的錢,追逐太少的商品;通貨緊縮的情況則恰恰相反。

用一句話說債務和通貨緊縮:物價下跌會削弱經濟。

7.稅賦

自從有政府以來,政府一直在設計巧妙的方式籌錢。在大多數國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都有權徵稅。地方政府更傾向依賴房地產稅;中央政府則徵收所得稅。

用一句話說稅賦:稅像死亡一樣,是避不開的。

8.失業

「人們有沒有工作」是最簡單、最核心的經濟問題。失業率往往會隨著整體經濟發展的走勢而起起伏伏,如果失業率低於一定水準,就會推高工資,進而推高通膨,相反的,高失業率則會壓低通膨。但即使經濟一直強力成長,失業率很少低於4%。

用一句話說失業:失業率不可能為零。

9.貨幣和匯率

貨幣市場,通常稱為外匯(foreign exchange, Forex),是投資人買賣貨幣的地方。有時政府透過干預貨幣市場以確保自己的貨幣保持在一定匯率水準。貨幣往往會隨著相關國家(或發行該貨幣的司法管轄區)經濟健康狀況的判斷而漲跌。

用一句話說貨幣和匯率:匯率是一個國家地位的晴雨表。

10.國際收支

國際收支表明一個國家在一段時間內是否在向他國借款和過度擴張,亦即可能累積未來的麻煩;或是借現金給其他國家以換取商品。會反映出一國經濟是否能維持繁榮,抑或必須尋求國際貨幣基金的援助才得以周轉。

用一句話說國際收支:某個國家的國際經濟關係分類帳。

11.信任與法律

即使是自由市場最堅定的支持者都同意,人們需要政府來執行法律和財產權。如果沒有這樣的法律,自由市場將無法正常運作,整個社會將陷入無政府的失序狀態。

用一句話說信任與法律:信任與法律是不可替代的社會基礎。

12.能源和石油

各種商品對全球經濟都很重要,然而,在過去1世紀裡,沒有任何商品像原油一樣重要。過去50年,石油價格曾3度飆漲,大幅推高了已開發國家的生活成本。

用一句話說能源和石油:因應石油短缺,要靠創新。

《一本書讀懂經濟學:50個經濟學關鍵概念,教你想通商業的原理、金錢的道理》☛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書籍簡介

《一本書讀懂經濟學:50個經濟學關鍵概念,教你想通商業的原理、金錢的道理》

作者: 艾德.康威(Ed Conway)
原文作者: Ed Conway
譯者: 林雲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2/08/18

作者簡介

艾德.康威(Ed Conway)

哈佛大學公共管理碩士(MPA),曾任職於《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和《星期日電訊報》,現為天空新聞台(Sky News)的經濟學編輯。曾於2008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擔任媒體負責人,經常參與電視和廣播節目。目前住在倫敦。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林易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