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凝聚主管群的向心力,年底我辦了一次Team Building。第一個活動,引導教練廖炳煌拋出一個問題,並且要求十三個小組能達成共識。

「這個團隊要成功,現在最需要的是什麼心態或精神?」「一致的目標、溝通、不放棄、正向思考、不怕失敗、開放性⋯⋯」每個小組提出並陳述自己的主張。我這組提的則是「成長心態」。但教練規定,只能選出「一個」我們此刻最需要的心態!

所有人圍成一個大圓圈,站在圓心的教練,一組組的詢問大家答案,問完一輪後;他再問第二輪,沒有人改變答案。第三輪、第四輪、第五輪⋯⋯只有少數組改了答案,認同別人的主張。每一組都堅持著,覺得自己的主張最有道理。

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這樣要玩到什麼時候?我實在忍不住了。我數度站起來,搶了教練的麥克風,站到場中央,我試圖幫大家釐清彼此的看法差異、創造一個深入的討論空間。

我先解釋,為什麼認為成長心態應該是那個共識,然後再發問:「你們這組覺得一致的目標最重要,現在集團的目標不夠清楚嗎?」「你們現在有什麼溝通上的障礙,是遇到了什麼難題,為什麼會覺得溝通最重要?」

我試圖讓大家攤開來說,藉此得到共識。但教練每次都很快搶走了我的麥克風,阻止我的發言。

半小時過了⋯⋯一小時過了⋯⋯我又忍不住站了出來,這次,我打了感性牌,「我覺得有點傷心,在座都是主管,每個人都是領導者,經過這麼久的時間,除了我以外,都沒有其他人站出來,站到這個地方,試著更多的說明自己、或者試著更努力的說服他人,我覺得自己很孤單,好像全部只有我一個人很急。」我拿著麥克風不放,一股腦的頃洩自己的情緒。

為了爭取認同,我說了一個自己的故事,從一個常想棄械逃跑的總編輯,到現在可以越戰越激昂的執行長,改變我的是「成長心態」。過去的我,是標準的「定型心態」,把自己的價值建立在外在的評價,因此在乎得失、害怕失敗、「偶包」超重。

但當我放下成敗的外在成績單,純粹只專注在學習與成長,懂得為自己的進步歡呼時,我變得越來越快樂,越來越享受挑戰與困難。因此我認為,商周要轉型成功,就要全員都能擁有這種成長心態,才能夠擁抱不確定、敢挑戰沒人做過的事,我們才可能破框、創新,發展出第二條成長曲線。

當我坦承的告白,現場氣氛奇妙的轉變了。

這時,教練再逐一詢問各組,「成長心態、成長心態、成長心態⋯⋯」一組組的,大家都改變了自己的主張。不管是被感動、或迫於權威只好贊成領導的主張,又或者急著結束這場漫長的遊戲,我們終於達成共識。一小時又四十分鐘!教練說,我們花了整整一百分鐘才達到共識。

這一幕,震撼了每個人,尤其是我。要達成共識,竟然如此困難。

這一幕,是不是也常發生在我們的工作現場?

「在這個活動中,誰最堅持?」炳煌說,我這個CEO其實是從頭到尾最堅持的人。

要放下自己的堅持、要主動傾聽對方、要積極爭取別人的理解,原來是這麼不容易。廖炳煌是體驗教育老手,本精於塑造情境,甚至故意凸顯情境的矛盾與極端,讓每個人藉此碰觸到平常摸不到、絕不著的潛意識。

在這個活動裡,我們可以看見,團隊共識,並不是所有人都完全同意的。但是,"Disagree and Commit"是Intel創辦人葛洛夫、Amazon創辦人貝佐斯對「團隊共識」的看法。這意思是,如果經過了充分而積極的討論,這過程所形成的團隊共識,即便不是每個人都埋單,但團隊的每個人都必須全力支持。

過程的兩大重點是:

一、團隊決策過程裡,成員要能勇於說出自己心中的反對意見。
二、當決議形成後,所有成員必須統一口徑、對該決議有執行承諾。

所以,「團隊共識」的重點在於它的形成過程,它必須藉由成員高度投入、有建設性的討論、互動,共同找出最佳解決方案。而一個卓越的團隊就是透過這樣一次次的尋找共識過程,而被建立起來。

一小時又四十分鐘的情境遊戲,讓我們再度看見團隊共識的意義與價值。

立刻按讚郭奕伶粉絲專頁,看執行長們的商業智慧和日常學習 ☛
https://www.facebook.com/BW.CEO.YILING.K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