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我在商周寫過一篇文章,「全世界不能一天沒有中國,但可以一天沒有台灣嗎?」當時靈感是美國有人嘗試1年不用和中國有關的產品,但是失敗。如今,世界現狀變了,我也要調整我的結論。現在全世界都發現不能沒有台灣,關鍵就在於半導體晶片,不論美國、日本或歐盟國家都迫切需要,否則會造成汽車供應鏈斷鏈。

最近發生俄烏戰爭,全世界都將焦點轉向台灣,連美國國會議長裴洛西原先都計劃訪問台灣。為什麼?因為世界擔心中共會趁歐洲危機突然攻打台灣,雖然這個機率很低,但各國還是不敢掉以輕心,紛紛表態支持台灣、嚇阻中共。

簡單地說,「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不是沒有可能,雖然台灣人不這麼認為,但全世界都在擔心。如果台灣或台積電被中國拿下,那麼全球地緣政治將一夕間扭轉,中國將可反制美國及西方國家。

外資頻賣超,軍事風險是最大考量

最近《金融時報》有一篇專文,分析「台灣風險」,根據高盛證券亞洲策略分析師Tim Moe的意見:「全球投資者對於台灣風險已建立共識,並且試圖降低規避這種風險」。現在華爾街證券公司都在探討「台灣避險」(Taiwan hedges)策略,包括降低對半導體產業的持股,以及規避台灣外匯風險。軍事風險是外資最大憂慮,今年外資台股賣超已達5414億元,創史上賣超最高紀錄。

另外,《金融時報》社論作家Gillian Tett也從供應鏈的角度分析台灣風險。她表示,過去全世界不了解台灣供應鏈斷鏈的風險,但俄烏戰爭後,大家都開始思考「假如發生」的可能性。美國外交關係協會David Sachs表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具體的方案來分散此種風險。最近英特爾在美、歐大動作投資並策略結盟,某種程度反映了各國應變之道。

世界是連在一起的,要分割很難。最近美國號召歐洲盟邦共同制裁俄國,隨著糧價和通膨高漲,歐洲許多國家才了解到「不能沒有俄國(天然氣)」。美國可以不進口俄國石油,但歐洲國家要完全戒掉對俄國能源的依賴很難。

美國制裁俄國,是中國最好的教材。中國現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就是要改變全世界以美元為主的支付系統,未來俄國可能也會支持人民幣支付系統。中共若以武力犯台,美國一定會制裁中國,但美國要思考是否可以完全沒有中國,同時中國也要思考是否可以不依賴美國,走自己的路。

「去全球化」是趨勢,但世界不是孤島

全世界都在降低中國製造,但很少願意放棄中國市場。麥當勞可以放棄俄羅斯,但可以沒有中國市場嗎?美國封殺中國產品,習近平反而敞開大門歡迎世界進入,這不但體現自由貿易精神,也讓世界無法戒掉中國,包括微軟、英特爾、高通等科技企業在內。

因為美國,中國現在已經嘗到沒有高端晶片的苦果。我相信中國可能犯台的時機不是現在,而是幾年後中國完善建構好各個生態系時。真實的狀況是,世界不是一座孤島。每個國家可以「去全球化」降低對別國的依賴度,但沒有人能獨自存活,即使是美國。當中國國力發展到一個程度時,世界恐怕會有新的變化。

責任編輯:易佳蓉
核稿編輯:鍾守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