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rprisingly(很驚訝)耶……,你也知道現在美國跟中國搞成那樣,(鴻海)怎麼(還)那麼大膽,等於是救紫光。」7月14日,鴻海公告,旗下富士康工業互聯網透過轉投資入股破產重整後的中國紫光集團,讓部分半導體產業人士大感驚訝。

過去一年來,鴻海接續以8項國內外投資案,證明他們對於發展半導體的野心是玩真的。但,這次的投資卻是最受矚目的一次。

眾所皆知,紫光是中國政府在半導體產業的重點扶植對象,換言之,鴻海集團這一出手,很自然會被解讀是在拯救中國半導體,不免觸動美、中、台的敏感神經。

實際上,當這起投資案曝光,也立刻引來經濟部投審會關注。目前鴻海除了必須補件陳報,後續也有遭罰鍰、甚至駁回的可能。

鴻海1年8起半導體投資 跨足中國、印度、馬來西亞
(圖表製作者:何佩珊)

鴻海在國際商場縱橫多年,這點政治敏感度不會沒有,但最終仍做出投資決策,背後,其實是個「一石四鳥」的盤算。

外資多看好此局
長期有助強化半導體實力

力保中國事業,是最直接可見的答案。即便鴻海近年也在印度、印尼等多地擴廠,但中國迄今仍是重點製造基地。「它會這麼做,應該還是為了以後的著想。」長期在兩岸經營布局的業內人士相信,這樣的「輸誠表態」是必要。

再者,鴻海董事長劉揚偉為鴻海擬定的3+3(編按:電動車、數位健康、機器人,加人工智慧、半導體、新世代通訊)大戰略中,要布局半導體、要發展電動車,也都不能少掉中國這塊主力市場。

但,政治考量外,撥一撥算盤,這項投資,其實更可望帶來實質的營收、獲利與資本利得。

論營收,雖然過往外界對紫光的聯想,是一家中國政府大力扶植的半導體公司,但該集團旗下其實還有主攻企業IT與雲端解決方案市場,去年營收人民幣443億5100萬元(約合新台幣1995億元)的新華三集團。

外資摩根士丹利看好,隨著工業富聯入股紫光,鴻海集團也將有機會取得新華三在中國市場的雲端設備與網通等組裝訂單,是眼前相當實際的生意。

至於獲利,則可望藉此投資,助鴻海取得更低成本晶片。

雖然,紫光旗下IC設計公司紫光展銳非國際一線大廠,甚至有IC設計業界資深人士認為,展銳現在恐怕連二軍都排不上。不過他也說,「要直接來打主流手機有問題,但如果要做汽車電子還有一點資格。」

事實上不只是電動車,鴻海集團家大業大,其他如網通或消費性電子等相對中低端的IC需求,展銳都有機會派上用場。

這意味著,未來,鴻海有機會從現行由外部採購的模式,轉成集團內部供貨,進而達到「進口替代」效果。降低成本,抬高獲利空間。

外資大和資本便看好,紫光投資一案若順利完成,長期將有助鴻海進一步強化在半導體領域的實力。

最後是資本利得。根據鴻海公告,他們定義這是一項財務投資案,實際就此角度而言,也存在合理性。

「在中國,IC不需要做得特別好就有機會IPO(首次公開發行)。」一位台灣IC業內人士認為,中國市場本益比普遍較台灣高,對鴻海著實是筆好投資。況且紫光破產重組後,價格已經被打好幾折,這樣的標的與價格,確實也是市場少見機會。

當然,鴻海經輾轉投資,推估對紫光持股還不足兩成,目前也未派人進入董事會或經營團隊,實際影響力還未可知。

兩者靠強項組戰隊
先打好關係,一起把餅做大

但,即便上述幾項實質效果未能如預期發酵,這個投資案仍有其價值。聚芯資本管理合夥人陳慧明認為:「鴻海比較擅長供應鏈,紫光比較擅長的是一個生態系。」這是一個組戰隊的概念,他說:「先把關係做好,以後大家看怎麼資源互享。」

雖然歷經破產重整,今日的紫光集團已無昔日前董事長趙偉國當家時的霸氣與風光。但,紫光仍走在中國政府重點扶持產業的大路上,而且,它的「清華系」背景所連結的政商人脈,更是重要的無形資產。

「鴻海是非常精明的公司。」經過多年觀察與實際交手經驗,一個營收上千億的半導體大廠高階主管說:「鴻海是不會做白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