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塔(Anita)使用社群媒體的出發點大錯特錯。她二十六歲時因為焦慮與自尊低落開始接受諮商。她述說自己著迷於Instagram的問題,她會花上數小時滑動態,瀏覽美女享用美好、健康的早餐,觀賞名人健身後神采奕奕的模樣,或是嫉妒地看著前男友到國外度假的照片,他曬成小麥色的手臂環抱著穿著比基尼泳衣的美女。

她自己上傳的內容也都精心套上濾鏡,她想要向世界呈現自己最討人喜歡的一面。她告訴我:「有時候,我會梳妝打扮準備出門,拍了上百張照片(不誇張),測試每一個角度和每一種濾鏡,但我覺得拍越多照片,心情就越糟。然後我會選出一張照片,然後把天底下所有主題標記都用上去:#outout(出門)、#lovemygirls(愛我的閨蜜們)、#sorrynotsorry(毫無歉意)、#me(我)、#happy(快樂)、#bodypositive(身體自愛)。發布之後,如果按讚數量不夠多,我就會把照片撤下來。我痛恨這一切。我鄙視自己做這些事。」

安妮塔以手摀住臉,她對自己不理性的行為感到羞愧,但她無法戒掉在社交平台上討好的習慣,她會不由自主地搜尋哪些主題標記能夠獲得更多按讚次數,或者是吸引更多追蹤者。另一方面,她也毫不懷疑地採信別人貼文所呈現的扭曲生活,對比他人的完美而自慚形穢。在她發布自拍公開在大眾眼前之前,她早就開始自我批判,印證「自己一文不值」的預言。

有些人和安妮塔一樣,使用社群媒體的動機有偏差。他們的需求無法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滿足,於是轉而希望在網路世界中尋找歸屬感,運用討好伎倆偽造出光鮮亮麗的冒牌者,因此他們在網路中獲得的任何接納也都虛假不實。

安妮塔運用典型討好者的行為模式來尋求人際聯繫,但是這樣的作法無法和無影無蹤的追蹤者拉近距離。她希望能夠獲得人們的理解,但她從未展現真正的自己,又要如何被眾人看見?
 

社群媒體動機

想一想自己參與線上社群的動機。
 
使用社群媒體的原因?
想想看,社群媒體帶給你什麼收穫?可能正面及負面、預期中及預料之外的影響都有,你能說明這兩方面的結果嗎?也許社群網路提供展現自己的管道,證明你原本就夠好了,讓你把這份自信帶進網路之外的生活中。

或許你參與線上社群是為了討好別人,以喜歡、轉推、按讚次數來評估自己是否為人接納。如果是這樣,請自問你如何在網路中展現自己?

 
你認為網路世界如何看待你?你發布的照片多貼近現實?
自拍照可以套濾鏡,貼文可以經過多次編修,由公眾透過按讚次數決定下場是撤除或保留。

你可以編輯自己、為自己套上濾鏡,不過在追求「按讚次數」的危險過程中,你可能失去自己。如果其他使用者也都忙於偽裝,又怎麼能真正看見彼此?大家就只是偽裝者互相按讚而已。討好者以貼文獲得的按讚次數、追蹤人數或留言數武斷地評估自己討人喜歡與成功的程度,這種心態有害心理健康。
 

幻想與現實

別誤把自己真實的生活與他人呈現出的表象相比。要記得,別人在Instagram展現的完美生活很可能並不是真的,至少不會是全貌。

看一下自己的線上個人檔案,觀察自己與眾人分享的「表象」,也許你會發現,如果這些照片和貼文是由別人發布,很可能也會令你羨忌不已。你可能曾經在別人的貼文底下留言,只因為覺得自己應該這麼做,或曾轉推某則你自己不完全相信的理念,你的社群媒體生活表象很可能也令他人自慚形穢。你的貼文時間軸可能透露矛盾——分享的上一則貼文一如往常混雜感傷與開心的情緒,不過你發布的柔焦照片有如一張懷舊照片明信片,附註文字傳達出積極與欣喜。

這些貼文只呈現生活的單一面向,所有人都應該謹記這一點,特別是討好者。你可以偽裝,其他人當然也可以。 

取消追蹤之前

如果你喜歡滑動頁面,瀏覽編排精美的動態,這樣很好,社群媒體上的確有很多好東西能帶來正面體驗,有提振心情或娛樂的功效。就算你看不順眼某人的貼文,至少你可以封鎖或取消追蹤他們,對吧?大家都這麼做:篩選動態,只追蹤讓自己心情愉快的貼文。

不過當我碰到對網路互動感到沮喪的案主時,我發覺更有益的作法是先深入瞭解困擾他們的癥結點,找出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跳過這個步驟,直接完全戒掉社群媒體,可能只是壓下表面症狀,未能處理潛藏的問題,往後不經意看到特定類型的貼文時仍會再次發作。如果精心篩選自己瀏覽的內容,移除可能觸發負面感受的貼文,我們也許可以暫時擺脫不適感受,但這只是治標不治本的作法。另一方面,如果能深入探究負面感受從何而來,未來就不須繼續躲躲藏藏,甚至也能藉此學習如何討好自己。

當然,過濾社群平台向我們顯示的內容可能也是必要措施,不過首先應該釐清這麼做的原因。我們希望在網路世界中保有受傷之後的恢復力,而不只是在不斷變動的環境中求取當下的安慰。

如果你不參與網路社群,花點時間想想看,參與之後你可能會有什麼感受?如果你避免使用社群媒體是因為知道這很可能會觸發憤怒、焦慮或不足的感覺,你是否思考過背後的原因?你還能採取哪些措施,在使用社群網路的同時討好自己?

《討好陷阱》☛立即購書:商周store博客來

書籍簡介_討好陷阱

討好陷阱:心理師的情緒解方-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那就別再嘗試討好他們

作者:艾瑪.里德.特雷爾Emma Reed Turrell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21/8/12

停止討好他人,允許討好自己,你可以找到情緒最佳解方!立即購書

作者簡介

艾瑪.里德.特雷爾Emma Reed Turrell

劍橋大學(Cambridge University)英語文學學士,現居英國溫徹斯特。在職場工作十年後,艾瑪開始走向心理治療與諮商的道路,目前為私人機構The Therapy Loft臨床治療所的心理治療師與臨床主管,為個人和團隊提供治療諮詢和指導。是英國心理諮商與心理治療協會(BACP)的成員。

譯者簡介

林怡婷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畢業,譯有《監控資本主義時代》、《哈佛醫師教你喚醒自癒力》、《直覺行銷》等書。

責任編輯:温克強
核稿編輯:張勝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