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病叫「等我有錢後症候群」,又稱「等我實現目標後症候群」。得了這種「病」的人通常可以分為2類。

把追逐目標當人生重心

一類是將追逐目標當成了生活的重心,寧願活在理想中的世界,也不願仔細欣賞當下的美好。就好比「吃著碗裡的,看著鍋裡的」,眼睛永遠盯著還未上桌的菜,卻不仔細品味正在吃著的飯。

即便他們實現了目標,也不會感到滿足。他們總覺得實現目標後的自己才是完美的,當下的自己只有不足。因此,這類人一直陷在匆忙的追逐中,不曾感受過當下的生活。

把沒錢當停滯不前的藉口

另一類則是喜歡將目標當成麻醉劑,他們總活在自我安慰中,將本該去做的事情拖延到明天。他們的口頭禪就是「等我有錢後,我就⋯⋯」。

等我有錢後,我就考研究所,重返校園,再體驗一回當學生的感覺。

等我有錢後,我就好好孝敬父母,給他們吃好的、穿好的。

等我有錢後,我就去旅遊,看看外面的世界⋯⋯。

他們總是將自己目前所處的狀態歸咎於沒有錢,或是錢不夠多。並將本該或本可以現在做的事情推到有錢的那一天。

他們之所以將錢和要做的事情掛鉤,並以沒錢為藉口,只是為了給自己找拒絕行動的理由。這樣,他們既能讓自己心裡好受一些,又能夠顯得自己很上進。

「等我有錢後症候群」極容易導致人們做事拖延,將小問題拖成大問題,等到問題真正爆發時,才發現自己已經無法應對。

「等我有錢後症候群」還容易讓「患者」對當下抱有一種不滿的心態,產生抱怨、焦慮、失望、迷茫等消極情緒,變得無所適從。

我們常常只看到了當下的不足與不圓滿,心裡只想著還沒完成的願望和目標。一直處於「欲求不滿」中的我們,為了能更快的取得成功,不得不更加努力的工作、更加努力的學習,就這樣,我們上班時加倍的拚,下班後加倍的學,直到擠滿整個生活。

我們比過去更富有,卻沒有更快樂,反而變得更加焦慮了。我們發現如今的自己越來越功利,評判一件事情是否有意義時,只會粗暴的看它能帶來哪些回報。

我們也變得越來越無趣,一旦停下來,我們就會發現,除了工作,對其他事情都提不起興趣。這絕對不是我們想要的。

放下生活中的功利心

有檔熱播的綜藝節目叫《嚮往的生活》,許多網友都評論說如果自己有錢,一定要租個鄉村小院,好好享受生活。其實心中嚮往的生活不一定在未來,也許當下的你就能做到。

當然,也許當下的你還無法以你羨慕的方式生活,但你仍可以在現有的能力和資源下活出自己最好的樣子。我建議你拿起手機或相機,透過拍照或錄影的形式,記錄生活中美好的瞬間和不易察覺的細節,從追夢人變成生活家。這不僅可以幫你減少焦慮和壓力,更能增強你的幸福感和自信心。

都說人逢喜事精神爽,可我覺得,只有精神爽後才能遇上喜事!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轉換視角、享受生活。在工作和學習中,我們追求的是效率,但很多人卻將工作延續到了生活中,將日子也過得匆匆忙忙,這是典型的工作生活混淆不分。

在工作和學習上有功利心是好事,帶著明確的目標去工作和學習確實能提高效率。可是不能把這種功利心延續到生活中,因為這會降低我們的幸福感。

過去,我從工作回歸到生活後,打算選一本書閱讀,可是我在選擇書籍的時候會習慣性的看它對我的工作和學習是否有幫助。好不容易選好了書,我又急著給自己制定讀書計畫,嚴格規定自己每天必須讀完多少頁、做筆記。最後我發現,原本自己只想好好休息一下,卻沒想到依舊是在工作,把好好的休閒時光弄得跟「打仗」一樣。

工作學習時要有「功利心」,要有明確的目標,可以求好、求快。生活中卻要有「散漫心」,要求慢。

週末休息時你可以關掉鬧鐘,不用想著早起;閒暇時打掃一下屋子,可以一邊聽著音樂,一邊哼著小曲收拾;如果覺得待在家裡實在是無聊,還可以到公園去散散步,或者坐在椅子上發呆,看看花花草草;你還可以和父母或朋友一起去打球,出一身汗,然後舒舒服服地洗個澡,不必在乎輸贏。

總之,在生活中將你的大計畫、大目標都暫時忘記,慢慢的享受生活,慢慢的感受美好。

本文摘選自春天出版社《最高自律力

書籍簡介


《最高自律力:養成自律,從來都不靠硬撐》

作者: time剛剛好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3/04/28

作者簡介
time剛剛好

知識技能達人,專欄作家。致力於習慣養成和自我提升方面的優質乾貨分享,文風精鍊,不雞湯,不廢話,作品被新京報、新閱讀、知乎、36氪、簡書等眾多媒體網站轉載,深受讀者的喜愛。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