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我跟一個企業主管聊天,他負責研發,主要工作是新品開發專案。

他說,他的公司每年會為新品開發做50個專案,因為專案太多,他底下的工程師每個人都非常忙碌,大部分同事都是每天加班。

我問他,你們新品開發的專案數量那麼多,最後成功比例大概有多少?他說,1年50個案子,真正成功上市、為公司帶來營收的,不超過5個。換句話說,45個專案都是失敗收場,比例高達9成。

我很好奇,繼續追問:那麼一開始的時候,你們是怎麼評估專案的呢?怎麼決定要做或不做?他老實跟我說,其實他們沒做什麼評估,大部分都是老闆說要做,大家就做了,不會多問「為什麼要做」,也不會說「這看起來會失敗,能不能不做」。他說,這幾年下來,大家做得很辛苦,底下的工程師也留不住了,流動率很高。

50個專案,命中5個,成功率是10%;如果總數減少到20個專案,同樣命中5個,成功率會上升到25%。如果在最初的專案評估階段,就篩掉一些不會成功的案子,專案總數變少,成功率上升,就是雙贏的局面。

台積電的「超強執行力」,源自專案評估

我在台積電工作的時候,每一個專案都要清楚評估。一旦評估結束,確定要執行,就要使命必達,讓專案如質如期完成。

重點來了,一個專案怎麼評估要不要執行呢?如果是一個建廠的專案,前期考慮的項目會包括未來幾年的產品需求、人力如何招募培訓、土地如何取得,以及水電供應。如果是人資部要開創新的招募方式,那「為何要做」、「效果如何」、「是否值得」、「需要多少人力」,就會是這個專案的評估考量項目。

從上面兩個例子,你會發現,專案評估會依據專案性質有不同變化,因此難以直接類推。不過,專案評估確實有著一套既定步驟,讓我們遵循思考。

專案評估的4個步驟

1.需求背景/動機說明:為什麼要做這個專案?看到什麼需求?要解決什麼痛點?

2.外部分析:市場分析,競爭者分析,標竿學習的資源。

3.內部分析:內部資源的盤點與標竿學習的知識。是否有適當的團隊組合與人選?公司是否有此技術能力?公司內部是否有相關資料參考?

4.成本效益分析:盡量同時做到量化與質化分析。專案初期要花多少成本?能帶來多少效益?

舉一個專案示範:假設,我們要評估今年是否要做「工廠A產品線」的自動化專案。

(需求背景)數位時代來臨,各行各業如火如荼在做自動化,自動化工廠是一個趨勢。未來的人力尋找,只會越來越不容易,如果有自動化的話,未來工廠就不需要那麼多人,可以減少我們在招募上的困難。

(外部分析)目前看到,我們公司的兩家競爭者,早已經把生產線自動化了。

(內部分析)公司內部有一些IT資源,過去在中國的工廠也有做自動化,所以公司內部有類似專案的經驗。只是自動化的部分,還是要找外包廠商協助。

(成本效益分析)接下來,我們會做一個比較詳細的成本效益分析。另外特別提一下,公司的兩家大客戶,也一直要求工廠要自動化,才能確保產品品質的一致性。我們也做了一個市場分析,發現公司產品,未來幾年都會有8%的成長。

以上就是一個專案評估的演示。如果每一個專案都有經過這樣的評估,大家在看過這些資料後,會有一個共同語言,也能針對這些評估資料再做討論。一旦評估完成,就會進入決策、共識,最後進入執行階段。而若評估結束,大家認為這個專案不值得做,公司不會投入資源,也就可以減少許多資源浪費,將公司資源投資在對的專案上。

責任編輯:李頤欣
核稿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