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造訪香港,進行一場永續美食之旅。一家端出法國菜的米其林二星餐廳,卻不用奶油、精製糖;另一家米其林一星餐廳,在地狹人稠之地打造微型菜園。這些摘下米其林綠星的頂級餐廳,如何掀起香港餐飲革命?

什麼是米其林綠星?

據《米其林指南》指出,米其林綠星標榜在永續做法領先的餐廳。他們減少食材浪費,並與注重永續的供應商、生產者合作,甚至不使用塑膠材料。得到米其林餐盤、必比登推介或得到米其林星的餐廳,都有機會摘下綠星。綠星在2020年首次登場,台灣今年有6家餐廳拿到綠星,香港有3家。


第一站,來到銅鑼灣的Roganic。它位於英國卡特梅爾的姊妹餐廳、由英國名廚西蒙・羅根(Simon Rogan)創立的L'Enclume具備一座超過十二英畝(約合四・八五公頃)的農場,農場即送餐桌。我們聽聞Roganic依循羅根的永續哲學,也擁有一座微型菜園。

現場答案揭曉。這座微型菜園出乎意料,不是一般想像的農地,竟是三座溫室櫃,還透出紫外線光。主廚艾希利・薩爾蒙(Ashley Salmon)手腳俐落打開溫室櫃,從成排植物挑選他所需的食材,立刻回到廚房,製作一道「沙地胡蘿蔔、岩石龍蝦、嫩芽和花卉」上桌。色彩繽紛的食用花點綴,看起來像座迷你小花籃。

不像卡特梅爾能擁有寬敞的土地,這些溫室櫃是在香港變出菜園的最聰明方式之一。運用Evogro技術水耕種植微型蔬菜,帶有紫外線的照明設備模擬陽光,針對不同植物,系統自動調整紫外線、照明與水量。Roganic種出莧菜葉、墨西哥萬壽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