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點,長輩走出房間問:「我們吃過午餐了嗎?」眼神中透露出迷茫與焦慮。類似的情景,出現在許多失智症家庭裡。

根據衛福部統計,目前台灣的總失智人口已逾30萬人,到了2041年,估計此數字將翻倍到超過69萬人。65歲以上的長者,每10位就有1人會患有失智症。

失智症名列全球第7大死因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類型

世界衛生組織則指出,失智症目前是全球第7大死因,也是導致全球老年人失能及生活無法獨立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失智症類型,約占6至7成

值得慶幸的是,隨著人們對阿茲海默症認識越來越多,新藥的出現,以及早期檢測、病情管理的進步,都讓患者能正常生活的時間,變得越來越長。

但,第一步,得先讓你愛的人願意參加失智症評估,這往往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阿茲海默症專家、南加大凱克醫學院神經醫學系教授海倫(Helena Chang Chui )提供了幾點建議。

你可以嘗試不經意的提起預約,而不是和他們「事前討論」,因為當病人的現實感已經被改變了,你必須用一些半真、半假的話。例如:「我們出去吃早餐,然後順便去做年度健康檢查。」或者,用其他身體問題為藉口,對人們來說,因膝蓋痛去看醫生,和因為記憶力減退而就診是不一樣的。

請用更多的耐心和避免與病人爭吵,因為他們可能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也可以說,你是幫「自己」掛號,但需要他們的陪伴。「有時候,你必須要成為一個演員,但這是為了成就一件好事,」她說。

預防失智症狀,從年輕開始!
專家:這是場數十年的馬拉松⋯

邁阿密猶太健康中心Frank C. & Lynn Scaduto MIND 研究所的首席醫療長、高齡精神病學家阿格羅寧(Marc E. Agronin)經常叮嚀患者與家屬,想預防或改善輕度的失智症狀,是一場數十年的馬拉松,需要從成年後儘早開始,這是一種長期生活方式的累積。

他不再對患有阿茲海默症的病人說:你生病了!而是告訴他們:你現在是和「神經認知的改變」一起生活。以下是他的幾點叮嚀:

1.預防是關鍵:尤其是要留意高血壓、糖尿病、憂鬱症、吸煙、過量飲酒、聽力損失、肥胖、久坐的生活方式、社會孤立、跌倒等。

2.觀察你的認知力:你要把自己的短期記憶能力、詞彙尋找能力和其他腦力活動,當成是像血壓一樣,需要監測的關鍵指標。

3.尋求專業資源:阿茲海默症與其他神經認知障礙疾病很複雜,別等到症狀嚴重到無法忽視才就診,請積極主動的觀察,一旦出現認知改變的跡象,就找醫生做進行全面性的評估。

4.積極應對:找到享受生活的方法。你不需要因為阿茲海默症自動放棄任何事物,除非這對你或他人構成危險,但此狀況在早期並不常見。

5.盯著會讓病情惡化的因子:焦慮、憂鬱、疼痛、持續病痛和社會孤立會使人的生活在任何時候都變得痛苦,但這在失智症早期階段更需要留意。

6.保持樂觀:雖然很難,但科學研究顯示,擁有好的心態、自信和目標感,可以在降低患病風險,並改善確診後的健康。專注在你能做的事情,而不是那些你不能做的事情。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WSJ南加大凱克醫學院世界衛生組織

核稿編輯:吳和懋
責任編輯:林思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