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與我同齡,甚至更年輕的工作者都非常清楚,等到我們65歲,父母、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所能享受的那種退休生活將不復存在,老一輩的人也開始意識到這個現實。

不只是數據明白警示許多人過不起退休生活,美國有許多成年人,都經歷了兩次可怕的經濟衰退(2008年與2020年)。

這兩次衰退都造成退休儲蓄、就業機會和所得年數的流失,因此有越來越多人在退休後還是需要工作,以維持生活。

即使是儲蓄適足、沒有受到經濟打擊影響的人,也會選擇延長工作年限,以便在社會上保持活躍、與時俱進,維持經濟生產力,由此而增加的經濟優勢更不在話下,像是賺更多錢可以花、延遲消耗退休儲蓄。

另一方面,有些人是真的熱愛工作,「為工作而生活,還是為生活而工作」這個兩難困境,因為前述兩個現實的匯聚而有了新的意義。

世界各地有好幾百萬已超過傳統退休年齡卻仍在工作的人,讓我們看到了工作年限更長的未來。

50歲創業家取得成就的可能性,是30歲的2倍

在新冠疫情之前的美國,65歲、75歲,甚至85歲以上的工作者數量,就已是2008年經濟大衰退之前的兩倍。根據美國勞工統計局(BureauofLaborStatistics)2018年的資料,這個勞動力群體預計到2030年至少會成長50%。

說來令人難以置信,在這次疫情大流行之前,美國正規勞動市場85歲及以上的工作者,就有超過25萬5000名。雖然85歲以上的工作者還是相對為少,也不一定隱藏或僅限於某些種族或地區,但通常從事體能負擔較低的工作。

這個群體有越來越多年長者選擇自願離職,不然就是因為被裁員而成為創業家、小企業主和接案工作者。幾乎各行各業都有這群人的身影,不過有些行業可能會讓你意外。

2018年,西北大學凱洛管理學院發布《年齡與高成長創業報告》(AgeandHigh-GrowthEntrepreneurship),研究發現,成長最快的科技新創事業創辦人平均年齡為45歲。更重要的是,50歲創業家取得非凡成就的可能性,是30歲創業家的2倍。

摩根大通研究所在2019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年長者創辦小型企業的成功率也是如此。60歲創業家的公司在第一年倒閉的機率為8.2%,相較之下,30歲創辦人是11.1%,45歲創辦人是9.6%。在金屬與機械、高科技製造、房地產與醫療保健服務等產業,年長者在小型企業主的占比最高,分別是47%、43%、41%和40%。

事實證明,零工經濟也是高齡工作者的沃土。人稱「共乘專家」的哈利·坎貝爾(HarryCampbell)在2019年有項調查指出,美國54%的Uber司機年齡超過50歲,大約四分之一的司機年齡在61歲或以上。日本2018年計程車司機的平均年齡為59.9歲,韓國計程車司機有37%在65歲以上,年齡最大的是93歲。

全球還有無數人延長工作年限,他們安靜、勤奮、樸實,在小販中心和夜市擺攤,或是從事管家與門房、雜貨店店員和裝袋人員、場館管理與幫傭、接待人員與客服代表等工作。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些是低技能、不起眼的工作,但這些工作能讓社會維持運作,而且從事這些工作的老年人逐年增加。

超高齡時代的新常態:賺錢的時間比前幾代人長得多

這些例子預示著超高齡時代的新常態:在這個時代,你我生活、學習和賺錢的時間都比前幾代人要長得多。

我們會保持活躍消費者的身分較久,而非今日企業與國家退休金的被動接受者。晚年繼續工作不只是為了三餐溫飽、有棲身之所,也能讓我們在延長的時間裡保持身心健康,因此延長經濟生產年限將能得到三重利益,包括增加稅收、擴大消費群、減少負面的健康事件和成本

無論是出於自願選擇,或是不利退休的新現實環境與超高齡時代使然,這些年屆傳統退休年齡之後仍繼續工作的個人,都是潮流下的先驅。

*本文摘自天下生活《超高齡紅利時代

書籍簡介

《超高齡紅利時代:人口未來學家帶你讀懂銀髮海嘯的危機與商機,打造長壽經濟的行動指南》

作者:布萊德利·雪曼(Bradley Schurman)
譯者:周宜芳、鄭淳怡
出版社:天下生活
出版日期:2024/04/24

作者簡介

布萊德利·雪曼(Bradley Schurman)

人口未來學家,長期研究人口變化的趨勢,並解釋這些變化如何重塑社會、政治、文化形態與經濟規範。雪曼擁有美利堅大學(American University)的碩士學位。

20多年來,雪曼走遍世界各地觀察、報導與倡議,以便對超高齡時代有更好的理解與接納。他曾為非營利組織Leading Age、AARP(美國歷史最悠久、為中高齡人口權利倡議的組織)工作,積極讓高齡化問題成為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世界經濟論壇的焦點議題,也經常受邀在各大領袖論壇發表演講,為國家領導人、企業主管提供長壽策略的建議。

雪曼曾為《新聞週刊》撰稿,文章被《華爾街日報》 、 《紐約時報》 、 《今日美國》引用。 經常出現在世界各地的播客、廣播與電視節目中。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