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需要一個能夠與美英抗衡的『鋼鐵人』。」中國前政協委員、與北京關係密切的香港富商盧文端,如此評價下一任香港特首。4月初,香港現任特首林鄭月娥表態不續任,下任特首人選也浮上檯面,然而這位「鋼鐵人」新特首卻須解決香港「人財兩失」的問題。

魔咒?香港特首沒人做滿2任

董建華
任期:1997/7—2005/3
在位期間:7年

曾蔭權
任期:2005/3—2012/6
在位期間:7年

梁振英
任期:2012/7—2017/6
在位期間:5年

林鄭月娥
任期:2017/7—2022/6
在位期間:5年

整理:楊少強

誰接棒? 北京力挺警察出身 李家超

出生:1957年
經歷:警察、保安局長、政務司長
身分:「反送中」時強硬執法,遭美國制裁;北京駐香港「中聯辦」唯一支持人選
政見:全面提升香港競爭力、「行政長官一定要是一個愛國的人」

反送中打手接任特首?
訊號:國安壓制勝過國際化

1997年香港主權轉移後,歷任4位特首,沒有一位做滿兩任共10年。林鄭月娥表態不續任,除了再度延續「特首做不滿兩任」的魔咒外,這次領導人的更動還有新的意義。

目前下任特首呼聲最高者是政務司長李家超。今年65歲的他大部分職業生涯都是警察,2020年,李家超成為遭美國制裁的官員之一,罪名之一是他從「反送中」到香港《國安法》爭議期間,強硬打壓異議人士。然而目前他卻是北京唯一支持的下任特首人選。

這正凸顯北京對香港的定位在改變:不再把它當成國際化城市,因此不須在意外國看法。《華爾街日報》認為,若李家超成為下任特首,「意味著北京不打算放鬆在香港的國家安全壓制行動。」新特首上台不只意味著香港定位變化,他還要面對更迫切的問題,那就是香港「人財兩失」。

彭博新聞網引述香港移民局統計,今年3月上半月,香港就有超過5萬人次離境。一家獵人頭公司表示「再多的錢也無法說服候選人去香港。」包括花旗在內的跨國金融業,紛紛把在港員工轉移到亞洲其他地。

嚴格防疫嚇跑企業、人才
「香港從地圖消失」難恢復

香港總商會今年1月調查,只有7%企業預期今年人才流失率會下降,該商會坦言人才流失「難以於短期內扭轉。」常駐香港的《華盛頓郵報》資深作家卡默(Peter Kammerer)今年4月寫道,「外國人對香港的興趣正在消退。」

企業也跟著落跑。著名品牌維多利亞的秘密(Victoria's secret.)、Gap等,已關閉香港業務。英國奢侈時裝品牌博柏利(Burberry),去年11月宣布將關掉在銅鑼灣羅素街的旗艦店。從義大利時尚品牌普拉達(Prada)開始,博柏利已是第3家關閉在該街店面的國際品牌。

人才與企業相繼出走,短期原因是香港配合執行北京的嚴格防疫路線:入境旅客強制隔離,並對疫情嚴重的歐美各國祭出「禁飛令」。

香港「人財兩失」!下任特首面臨3個大麻煩
香港「人財兩失」!下任特首面臨3個大麻煩(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這種防疫的代價不小。包括英國維珍航空等目前仍暫停香港航線,即使港府4月取消「禁飛令」後,首週抵港客機只有約130多班,香港《東方日報》形容香港機場「靜過鬼」。國際航空運輸協會(IATA)總幹事沃爾希(Willy Walsh)4月6日稱,香港的旅遊限制使航空公司在當地經營極其困難,「現在香港實際上已從地圖上消失,我認為香港很難恢復。」

強硬防疫使遊客銳減,受害最大者就是零售業。一家商業大樓銷售和租賃公司主管奇克 (Michael Chik),對《南華早報》表示,「由於沒有遊客,國際品牌很難重複3年前的銷售業績。」據香港餐飲及相關行業聯會表示,約有5千家餐廳,也就是近三分之一的飲食業,正考慮關閉數月以降低成本。去年香港零售業銷售總額,比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下降逾18%,創10年來次低,僅高於疫情初起的2020年。

嚴厲防疫不只影響遊客,也使專業人才流失。一名私募基金投資者伍德(John Wood),在香港待了7年,今年1月他從美國度假回港,被強制隔離21天。「我告訴自己,這是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57歲的伍德對彭博新聞網表示,他後來選擇離開香港。

過去一年,香港資本市場監管機構證監會失去25%的初級專業人員。一位前僱員說,剩下的人每天必須工作12小時,該會坦言若沒有足夠的人手,「將無法支持香港發展為國際金融中心。」

相較業界的擔憂,港府認為不足為懼。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認為,香港向來是開放經濟體,即使人才外流,「應該只是短期現象。」同時他引述統計,去年底在香港註冊的外地公司總數,已比2020年底上升4.3%。「相信在疫情過去後,香港會有更好的發展,能吸引更多人才來港。」

港府眼中「更好的發展」,主要寄託在中國內地邊境開放。3月16日財政司長陳茂波表示,港府優先目標是開放邊境以實現與中國的免檢疫旅行。他表示這是因為「內地是香港最大的市場。」

香港經濟表現,在四小龍墊底
香港經濟表現,在四小龍墊底(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被迫納入大灣區計畫
服務中國,比示範紅利重要

因為背靠中國,香港確實獲得莫大好處。許正宇表示,在美上市的中概股有超過200檔,近來美國打壓,截至今年3月,已有19檔中概股回流香港,其市值占所有在美掛牌的中概股超過7成。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香港雖靠中國獲得莫大好處,這並非沒有代價。

過去香港有兩大優勢,一是「示範紅利」:北京將其定位成一國兩制示範區,因此給予不少特殊待遇。二是「跳板紅利」,不論中國內地企業想出國,或是外資想參與中國經濟成長,都可透過香港當跳板。

但這兩個紅利卻日漸消失。在「示範紅利」,這次疫情爆發,香港須配合北京的動態清零政策,以及這次北京支持的新特首人選遭美國制裁,都意味著北京逐漸不把香港當成示範紅利,而是要「為中國服務」。

最明顯例子是北京推出的《大灣區發展規畫》,內容是連接香港、澳門和廣東9個城市,創建新經濟強國的願景。這份計畫由北京公布,輿論稱香港直接「被規畫」。在該計畫公布之後,中國內地這些地區提出很多網羅人才的措施,「尤其那些來自港、澳有博士學位的人才。」《南華早報》引述一位香港顧問表示。

這導致不少香港人才外流。香港總商會調查指出,外移的員工以「30至39歲」和「40至49歲」兩個年齡為主。職級則大多屬中階管理階層。這意味著未來香港企業恐出現管理人才斷層。

同時,香港許多外流人才都是專業職,從工程、財務和會計,以及資訊科技等。香港有世界一流大學,其畢業專才受國際肯定,但由於香港已出現人口老化及低生育率問題,專業人才不斷離港,將進一步影響經濟。

至於另一優勢「跳板紅利」,在美上市的中概股遭打壓而回港,固然使香港市場交易熱絡,但這也意味著它更趨「中國化」:港交所數據顯示,中國內地企業在港股市值占比,如今已上升到8成。

隨之而來的是人才洗牌。2018年至2021年間,香港核發給外國金融服務工作者的新簽證數量下降49%,同期間發給中國的此類簽證數卻增加8%。

「越來越多香港白領專業人士認為,最好的日子已經過去。」彭博新聞網稱配合北京強硬防疫是主因
「越來越多香港白領專業人士認為,最好的日子已經過去。」彭博新聞網稱配合北京強硬防疫是主因。(來源:法新社)

太依賴中國喪失競爭優勢
恐淪為「中國的一個城市」


當中資企業與人才成為香港主流,從政策方向到管理模式就必須相應調整,結果就是正如《經濟學人》的疑問:「香港究竟是向世界還是向中國開放?」長居香港的加拿大商會前會長希伯德(Robin Hibberd)形容,香港曾是「 兩個世界的橋梁」,如今卻「越來越像中國的一個城市。」

人利用最方便的機會無可厚非,但在大肆利用之時,也很容易忽視代價。香港著名珠寶商周生生,其港澳台區域總經理李敏姬,今年4月對《明報》表示,過去香港有很多自由行的中國內地旅客,業界總滿足於現狀。疫情爆發後這些旅客絕跡,「業內即亂了陣腳,猶如一切推倒重來。」

李敏姬認為,自由行陸客對香港雖是機會,但業界不應該期望這是長遠的支持。事實上在2003年開放中國內地遊客自由行前,許多品牌早已屹立在香港,他們以做本地客生意為主。李認為零售業未來仍要爭取自己的生存空間,「只能把(與中國)通關視為額外獎賞。」

香港如今處境有兩個啟示,一是「好處」往往伴隨著「代價」。正如香港零售業雖靠自由行陸客興盛,卻也失去培養其他能力的誘因。如今香港資本市場幾乎全靠中概股,未來可能也將影響其國際化地位。

二是優勢操之在己才可靠。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有所謂護城河理論,有的企業護城河是建立在自身競爭力讓別人無法追趕,這種優勢操之在己,例如半導體龍頭台積電;有的則是操之在人,例如網路叫車先驅優步(Uber),雖然它是先行者,但只是因為別人還沒參與競爭,當Lyft等新對手加入後,優步的市場就被瓜分。

《華爾街日報》稱香港有獨特地位,是因為目前中國仍有資本管制,因此以人民幣結算的跨國業務,大多透過香港進行。這種優勢同樣是建立在「別人還沒加入競爭」之上。若中國未來放寬資本管制,香港是否還有能力吸引這些業務?

對想布局香港的企業或投資人來說,上述護城河的思考同樣適用。儘管許多中國企業在香港H股的股價,比在上海A股更便宜,香港的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也比中國低,但長期來看,它的經營風險為何,是否有不可取代的條件,仍值得仔細檢視。尤其在新特首未定,執政理念不明時,外界對香港的布局,更應審慎評估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