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週內約有10幾個大大小小的會議,根據情況不同有時是發言者,有時則是評論者。根據這些經驗,我發現無論是在哪種情況下,說話的成敗跟「內容」無關,主要由「怎樣表達」決定。

其實,我從事記者工作的前10年都不懂得這個道理。以前的我認為,工作上的事情必須百分之百地準確傳達,即使是內容聽起來會有點不舒服的企劃案,我也總是直率地說出來。因此,有人說我太過直言不諱。

我出社會後常常說的話是「對事不對人」,但這樣明確地區分是非並坦率地說出自己想法之後,反而讓人認為我從不顧慮他人情緒、自視甚高,造成了無數次誤會。

他們沒有想要說的慾望嗎?

過往我常因說錯話造成誤會,某位前輩看到我如此苦惱,有一天就告訴我:「妳先試試看把要說的話忍下來,就像要開口說英文之前會再想一想那樣。」

大型組織精神科醫師馬克・古爾斯頓(Mark Goulston)在著作《只需傾聽:與所有人都能溝通的祕密》(Just Listen: Discover the Secret to Getting Through to AbsolutelyAnyone)中提到,在對話過程中,說話超過40秒以上時,自己的想法就會越來越多,雙方對話就會變質成自言自語。

作者把對話的前20秒比喻成綠色信號燈,這時候雙方對彼此都有好感,也會注意聽對話說話。可是20秒之後,如果某一方單方面持續說話,這個綠色燈就會變成黃色燈,聽的那一方也會漸漸失去興趣。而超過40秒的話,就會變成紅色信號燈,聽者就會開始產生敵意。只是通常人們聊著聊著,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忽視對方的反應,急著發表自己的言論。在實際對話中,很難察覺綠色燈何時變成黃色燈,又是何時變成紅色燈。

這個時候非常有用的方法,就是前輩說的「像說英文一樣先想一想」。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只要不是旅美僑胞,為了不說出奇怪的英文,都會先在腦中冷靜地整理自己的想法。因為要選出適當的用詞,文法也要正確,最後為了能夠準確地把自己的意思傳達給對方,還會先在腦中演練一遍。

因為不得不慎重地說,即使是簡單的句子也會在開口前反覆推敲,甚至為了避免說錯話,還會把兩句話縮短成一句話。況且我們從小學的英文教科書中沒有類似俚語的不好表達。即使是拒絕或是否定的表達,大部分也是誠懇和有禮貌的。換而言之,就是完全不可能傷害對方情感的表達。

談話內容相同,根據說的人不同,就會帶來截然不同的結果。原因就在於表達方式的差異。無論是某個領域的頂級專家,還是企業的CEO,他們的共同才能就是愉快地對話。他們明明知道很多,資訊也相當多,可是我從來沒看過他們單方面地發表自己的主張。

有時候為了好玩,他們也會說些幽默的話。可是這些表達或語氣一定是慎重和有禮貌。當另一方感覺到他們正在認真聽自己說話,感覺被尊重,自然對他們好感倍增。難道他們沒有想要說的慾望嗎?他們有,但是他知道如果總是自己在說話,不僅僅無法親近對方,對方最後也會選擇性地挑喜歡的部分聽。

某企業的CEO跟我私交甚好。他告訴我在談重要事情時,一定要在腦中不斷地進行清空練習。他還進一步說明,在對話過程中,自己腦中的大部分想法都要盡可能忽視。這樣做的話,話自然就會變少,把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後也更容易得到對方的認同。如果為了更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不斷地說明或是把隨時冒出的想法毫不修飾地說出來,不僅僅無法達成預期的談話目的,對話的品質也很糟糕。「我們在跟對方說話時,腦中不停地冒出自己要說的話。就像為了某個時候射出弓箭,瞄準了靶心。」

這句話是與人對話時腦中清空的CEO補充說明的,意思跟像說英文那樣說話相同,都是要惜字如金。如果太專注「什麼」,只說自己想說的話,就會不小心忽視了眼前的聽眾,不是嗎?

溝通很難嗎?對方和我說話時好像有所顧忌嗎?想用對的話提高自己的影響力嗎?

那麼,首先我們要練習暫停要說的話。把兩句話改成一句話,或是觀察對方的反應後忍住自己想要說話的慾望。我們剛開始學英文時,比起口語,都是先練習聽力。只要先打開了耳朵,說話也會隨之開竅。

如果總是自己在說話,不僅僅無法親近對方,對方最後也會選擇性地挑喜歡的部分聽。

書籍簡介

不必口吐荊棘,也能自信鋒利

作者: 沈熙正

譯者: 劉小妮

出版社:采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2/02/24

作者簡介

沈熙正

1975年出生。成均大學畢業後,在漢陽大學新聞研究所取得碩士學位。

2000年進入京鄉新聞成為媒體人,跨足社會部、產業部、體育部等諸多領域。2008年進入首爾經濟日報。任職於產業部時,主要撰寫韓國經濟核心的家電和汽車等企業的發展;2011年至今,轉於生活產業部撰寫國民生活必需品價格相關內容,報導綜合購物中心、時尚、美容、飲食、飯店、免稅店、名牌等最新資料,以及國內外日新異變的消費趨勢。現為首爾經濟日報生活產業部部長。

作者身為生活風格專家,認為只要可以豐富人生,什麼事情都值得嘗試。無人機服務和網路購物興起,加上環境友善意識抬頭等各種原因,大幅改變了韓國人的消費模式。針對新消費趨勢和生活風格業者版圖重整的內容報導,得到具備專業與未來展望性等高評價。2019年春天開始,和「Inside shopping item」共同分析消費文化,也同時開始連載展望未來的「沈熙正的All that style」。

任職記者20多年,看過無數所謂「成功的人」。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用壓迫方式對待他人,而是通過真心的共感使他人自發改變,也就是「勝者謙讓的對話法」。過去的他時常擔心被看不起或佔便宜,用滿身的刺和苛刻言行武裝自己。如今才明白,人天生的溫柔並不會破壞強大,真正的強者都是內心溫柔的人。

譯者簡介

劉小妮

喜歡閱讀,更喜歡分享文字。目前積極從事翻譯工作。譯作有:《強化孩子正向韌性心理的自我對話練習》、《這世界很亂,你得和女兒談談性:不尷尬、不怕問,性教育專家改變女兒人生的50個對話》(采實文化)等。


責任編輯:鍾守沂
核稿編輯:易佳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