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材料化學業,多數人會感覺遙不可及,事實上,生活中各個面向的應用,從建材、時尚布料、電動車車體、輪胎、電池、食品與營養到智慧生活,都與材料化學業息息相關,材料化學製品也廣泛運用在半導體製程,隨著近年半導體產業的市場榮景,材料化學業在全球經濟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此外,在全球2050年碳排淨零的目標下,材料化學業因應環境永續所衍生的綠色材料及循環回收技術,從源頭減少碳排、降低石化原料使用、建構循環經濟,更讓材料化學業在對抗氣候變遷浪潮中變得不可或缺。

材料化學業作為驅動全球經濟及永續發展的要角,對於人才的需求日益高漲。然而,近年隨全球半導體晶圓強勁需求,帶動台灣晶圓廠、半導體製造業快速擴張,導致市場出現所謂的「荷蘭病」徵兆,單一產業囊括大量人才,其他產業則面臨人才斷層,讓原本人才就稀缺的台灣市場,人才缺口問題更顯嚴峻,人才庫的完善已成為企業經理人關注的焦點之一。

投入材料與化學業超過30年,人才培育的題目一直都是我心中的第一順位,也在投入人才培育的路上,意識到台灣人才發展的不足,特別是在多元跨域、高階研發及國際視野人才的栽培上有待強化,亟需產業結合政府、學界的力量一同推動人才永續培育計畫,人才的孕育不僅關乎產業未來的存續,更是台灣經濟及永續發展的基石。

從單一到多元,打造國家競爭力

伴隨地球暖化及氣候變遷,永續議題在全球範圍急速發展,商業世界被迫改變,人也需要改變。過去人才培育注重單一學科發展、強調一技之長培養,專精於某一領域的知識理論才能夠被稱作專家。然而,身處時刻變動的現在,企業所遇到的問題前所未有,待解決的問題也日益複雜,要在變動激烈的市場環境中持續成長,企業更需要的是擁有多元知識技能並具備跨域思維的進階人才。

以李長榮為例,伴隨綠色轉型需求及碳中和目標,近年在電子級化學品以及綠色材料研發上皆有龐大需求,所需人才也跳脫傳統化工業領域走向多元,並迫切需要具備高科技及永續觀念的跨域人才加入。

台灣各龍頭大學相繼成立的半導體學院對於產業來說就是一大福音。2021年底成功大學所創設的半導體學院,其中特別融入永續製造概念,在半導體晶圓設計及製造基礎之上,延伸至整個產業供應鏈,包含材料/化學品的生產及製程,並結合永續循環、綠色科技及碳中和觀念,且開放任何具備理工背景的學生選課,不只廣納跨領域人才,且讓更多有興趣的學子投身半導體產業,解決產業缺工挑戰,這樣的課程結構我認為非常有遠見。

現階段半導體產業正在快速成長,從人才培育著手,將有助於完善台灣本土半導體上游到下游產業的均衡發展,甚至能加速傳統製造業轉型,對於台灣整體產業的健全發展具有指標性意義。同時,隨著淨零碳排時程越來越緊迫,熟悉綠色科技、風險分析及ESG觀念,能幫助企業尋求碳中和解決方案的綠領人才培育,更是刻不容緩。我認為應該鼓勵企業加入半導體學院的行列,透過產學的深化合作,為台灣半導體及整體產業鏈輸出實戰人才。

栽培高階研發型人才,鞏固創新的磐石

台灣市場其實不缺乏優秀人才,理工背景的學士碩士生並不在少數,然而,人類未來將面臨醫療、氣候、能源、糧食種種挑戰,唯有鍥而不捨的研究才能夠帶來突破與創新,而博士生甚至是博士後研究在這個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
以永續進程為例,打造循環經濟是走向永續的關鍵之一。然而,現今市面上多數人談的循環經濟其實僅停留在「回收再利用」階段,透過降級再造的方法,再生重製的產品品質越來越差,當多次回收後無法進行其他運用,便成為廢棄物,就永續意義上來說並非完整的閉環。

實現真正的循環經濟,對製造業來說是相當巨大的挑戰。以李長榮為例,近年因應循環經濟及綠色材料趨勢,開發出SEBS改質增韌劑,可以讓回收塑膠擁有全新物性,其製成品可以回收、循環再重生,達到閉環式循環,極大化減少碳足跡,開發的成功關鍵正是來自於內部高階研發人員的研究成果。

因此,我一直以來非常鼓勵有志於研究深造的年輕學子攻讀博士,以扎實的知識理論和研究功底,為創新研發奠定基礎。作為企業經營者,李長榮自2008年開始透過教育基金會每年定期舉辦獎學金營隊活動、獎助學金計畫及青年教授研究補助計畫,目的便是以大學院校為起點,栽培產業所需的高階研究型人才,至今發出的獎學金已嘉惠超過400人。

有鑑於高階人才的培育需要業界一起努力,我也期許台灣業界組成聯盟,為前沿優秀的研究計畫提供除了政府以外的多元經費來源,好的創意不應該受限於政府研究需求,多元且活力充沛的研發能量才是台灣轉型的核心。

培養國際視野,走向世界舞台

除了多元及創新,台灣作為島國,企業要生存必須放眼國際市場,即便是土生土長的台灣本土企業,上下游的廠商及客戶都可能來自世界各地,尤其是近期台灣憑藉半導體產業在世界經濟體佔有一席之地,外商大舉來台投資設立據點,台灣正被推向世界的舞台,在這個滾滾洪流中,累積國際經驗、培養國際視野並具備與不同背景人才交流的能力,才有機會發光發熱。

為了確保台灣人才與國際接軌,李長榮教育基金會自2018年開始,每年舉辦一次BRC國際學術科學論壇(Bowei’s Research Conference),將國際重量級學者帶到台灣與年輕研究者分享材料科學技術,兩位諾貝爾獎得主MIT教授Barry Sharpless,荷蘭學者Benard Feringa都在邀請的名單之列,透過這樣的碰撞與切磋,不僅能為研究尋求靈感和啟發,國際人脈網絡的搭建,也有助於台灣年輕研究者有朝一日將研究理論化為商業機會,發展為改善人類生活的關鍵。

伴隨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6)最終協議,要求各國設下更高的減碳目標,目前台灣也已公布2050年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各個階段都需要材料化學業的專業知識和技術去推動。值此轉捩點,人才是材料化學業實現永續,走向碳中和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