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脫離疫情的中國,卻要面對經濟失速。從工業到消費成長,中國最新數據幾乎全面下滑,進一步衝擊全球復甦力道。

根據最新數據,中國7月份工業產值成長6.4%,與上半年15.9%相比不到一半。該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成長率8.5%,遠低於上半年的23%。

內、外需數據不佳,高盛、摩根士丹利、野村等大型投資銀行,紛紛降低中國今年經濟成長率,最新預估已下修至8%出頭,荷蘭安智銀行(ING Bank)駐香港經濟學家彭藹嬈(Iris Pang),更將中國今年第3季GDP成長率由5.5%大幅下修至4.5%。「中國經濟正在失去動力。」《華爾街日報》如是說。

中國經濟失動力,7月內需、製造不如預期
中國經濟失動力,7月內需、製造不如預期(圖表製作者:楊少強)

恐拖累全球復甦
世界工廠、市場數據皆失色

這也影響市場情緒。彭博(Bloomberg)表示,「中國經濟復甦步履蹣跚,提高全球成長風險。」10年期美債殖利率從3個月前逾1.6%,降到如今1.2%出頭,顯示市場資金湧入債市避險。

為何中國失速會拖累全球復甦?首先它是世界工廠。如今越南、印度受困於疫情,中國理應扮演救世主,不料其工業生產卻失色。其次,中國也是世界市場,在疫情裡「先進先出」,理論上消費應率先反彈,然而最新零售數據卻令人失望。「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皆失色,市場擔憂將帶來全球復甦風險。

在中國經濟可能「軟著陸」下,大宗商品應聲下跌。8月19日鐵礦石現貨價格大跌逾14%,創有史以來單日最大跌幅。9月交割的銅期貨價格日前跌至每磅4美元,從今年5月高點下跌逾16%。《霸榮》(Barron's)引述分析師艾塞伊(Tom Essaye)稱銅價續跌「反映市場對經濟能否持續成長的擔憂。」

為挽救經濟,中國中信證券預估,今年第4季人民銀行(央行)將祭出定向降準,財政方面將推出「專項債」。野村也預期,中國7月消費數據仍未完全反映疫情影響,8月恐怕會更差,北京可能再「放水」。

但這些政策恐怕只是治標。更根本問題是中國的清零防疫路線。近來南京疫情,已蔓延到中國一半以上省區市。《華爾街日報》稱,透過大規模檢測、封鎖、隔離,中國不斷取得防疫勝利,這波新疫情也會用這些手段壓制下來。

清零防疫路線
代價是失業率上升長期化

但越來越明顯的事實是:這種「貓捉老鼠」模式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只要疫情爆發,中國的抗疫機器加速運轉,消費者和出口商等就會受害。」《華爾街日報》如是說。

這種清零防疫路線已成為政治正確。一些公衛專家曾試探性的提及放寬限制,卻遭到前國家衛生部長高強強烈反對。2022年中以前,這種清零模式恐怕很難改變。

但此策略的代價卻不容小覷。首先它會影響官員的行為模式。由於堅持清零,一旦疫情爆發,地方官烏紗帽不保。因此一有風吹草動,地方官就傾向封城。就算帶來經濟損害,也能向上級要補助。

「清零」的主要支持論點是恢復信心,長期來說可獲得經濟效益。但這些代價卻是一般人要承擔。6月份中國16歲至24歲人口失業率為15.4%,已逼近去年7、8月的歷史最高水準。年輕人大多把收入用來消費,頻繁封鎖使他們求職、收入與消費遭全面打擊。

同時,動輒封鎖也會打擊廠商投資的誘因,對不少人來說,封鎖造成的倒閉、失業,比疫情本身威脅更大,這些傷害也是長期性的。《華爾街日報》分析,中國年輕人失業率上升原本只是暫時現象,如今卻似乎有長期化趨勢,「這種局面如不改變,中國就很難恢復到疫情前的消費成長水準。」

封鎖的代價可以看看瑞麗市。這個位於雲南省邊境的城市,原本和緬甸進行貿易為主。如今當局在邊境架起鐵絲網防疫,雙邊貿易幾乎斷絕。一則影片透露當地民眾心聲:「能走的人都已經走了,」「我們在這裡幾乎看不到未來。」

有些國家開始放棄這種「貓捉老鼠」的清零策略。英國7月19日宣布取消疫情防控;新加坡也宣布,不再把新冠病毒與流感區別對待,只會繼續監控入院和重症患者。《彭博》8月11日稱,新加坡政府已放棄「清零」目標,轉向「與病毒共存」。 新加坡《聯合早報》社論指出,「清零」和「與病毒共存」兩種策略,沒有絕對對錯。各國如何選擇,取決於其具體條件。

英、星或許無法直接套用到中國,但其思路仍值得思索。過去中國以嚴密手段防疫,但隨著清零策略的邊際成本不斷上升,對經濟的傷害越來越大。近來經濟數據下滑,和這種策略脫不了關係。「中國的前景取決於能否放寬防疫限制。」《彭博》如是說。

如何「與病毒共存」,或許是中國重拾成長必須考慮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