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新創正在蜂擁上市,除了借鏡特斯拉(Tesla)的巨大成功,加上進軍電動車的門檻比傳統燃油車低,同時借殼上市也讓募資更方便。研調機構PitchBook數據顯示,過去兩年就有逾18家電動車新創,以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方式上市。

製造卡關,新創陷「生產地獄」

不過Lucid、Arrival、Canoo、Fisker等電動車新創公司雖然風光上市,卻仍未實現獲利與成功交車。

因為不管是中國蔚來汽車(Nio),還是有著亞馬遜(Amazon)力挺的美國電動皮卡新創Rivian,現在卻都在汽車製造階段,面臨迄今最大挑戰。

十幾年來,特斯拉已深切體驗到量產的困難。

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口中的「生產地獄」(production hell),指的是供應零件延遲或無法送達,車輛被迫抽離生產線、重新加工,甚至曾要求經銷商在展廳內為車輛裝上座椅。如今特斯拉已經走出了這個困境,躍升為市值超過1兆美元(約合新台幣30兆元)的大企業。

美國電動車新創Fisker是鴻海合作夥伴,執行長菲斯克(Henrik Fisker)曾任BMW汽車設計師,他表示華爾街正在尋找下一個特斯拉,「投資者不確定誰最終會成功,所以他們多方押注,看誰會出頭天。」

但,電動車的新創狂潮正在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股緩緩襲來的現實主義情緒。

Rivian的市值曾經超車福斯(VW),高端豪華電動車Lucid也曾勝過福特(Ford)。但過去半年內,他們的股價跌幅都超過一半。

「特斯拉的成就是獨一無二的,它的成功,不保證其他人也能複製,」瑞士信貸的汽車分析師列維(Dan Levy)指出,老牌車廠在電動車的投資增加了3倍;投資銀行傑佛瑞(Jefferies)的汽車分析師霍喬斯(Philippe Houchois)則表示,「他們無法像特斯拉當初一樣,擁有長達10年的準備期。」

列維指出,這些新創目前都還是概念股,未來一年將是關鍵,證明誰值得冒險。

打造下個特斯拉 全球電動車新創募資攀升
打造下個特斯拉 全球電動車新創募資攀升(圖表製作者:邱韞蓁)

急找老車廠代工,尋求生路

新的玩家感受到了壓力。Rivian以全球供應鏈問題為由,不只將電動車售價調漲約20%,今年產量也將砍半至2萬5千輛。Lucid去年交車數量未達標,今年產量還被大減近4成。

雖然福斯和富豪(Volvo)在內的大型車廠,受制於全球晶片荒和烏克蘭戰爭,也下調了今年的產能預測。但與新創企業相比,成熟企業面對危機的經驗更豐富,且擁有龐大的全球業務,有能力轉移和吸收這些衝擊。

電動車新創企業正設法逃離生產地獄,包括向老牌車廠尋求幫助。Fisker的第一款車型,即借力加拿大汽車零件製造商麥格納(Magna)旗下的奧地利汽車代工子公司麥格納斯太爾(Magna Steyr),後者也幫BMW、賓士(Mercedes-Benz)代工生產部分車款。

然而,就算把製造外包,也無法保證成功。

為了避免陷入特斯拉的產能危機,蔚來汽車在2018年,就與汽車製造商江淮汽車( JAC)達成了聯合製造生產的協定。結果第一家工廠就因延遲問題,導致蔚來提交首次公開募股(IPO)文件時,只交貨400輛汽車。

「缺乏垂直整合可能會阻礙未來的發展,這是個長期問題,」列維認為,車廠無法靠代工擴大規模;要達到一定產量,就必須自己製造汽車。例如特斯拉從垂直整合中獲益,包含與松下(Panasonic)合作生產電池、到開發自己的軟體。

從富豪汽車獨立的電動車品牌極星(Polestar)吸取教訓,在中國成都開設了自己的工廠,去年生產了近3萬輛汽車。除了計畫今年完成SPAC上市,也對造車能力充滿自信。

英國新創Arrival拿下美國優比速(UPS)1萬輛電動車訂單,則採用了微型工廠。與大規模工廠相比,微型工廠的建造速度更快、成本較低,在加速啟動營運下使產能逐步擴大。

但挑戰沒有消失,Arrival預計今年貨車產量僅有600輛,遠遠不及去年承諾的一半,在減產消息宣布的當天,股價旋即下跌7%。

汽車分析師表示,電動車新創無法像特斯拉當初一樣,擁有長達十年的準備期。

上市不保證生存,挑戰在籌資

企業能否在製造汽車的考驗中生存下來,關鍵因素或許是金錢。一些新創雖然累積了大量資金,但更大問題是,上市後如何持續籌資,考驗投資人的耐心。

根據金融數據平台Sentieo的數據,Rivian透過IPO籌集了近120億美元,擁有現金儲備180億美元,與BMW、福特和通用汽車(GM)持有的金額相差不遠。透過SPAC上市的Lucid則握有可用現金62億美元。

美國新創公司Canoo的執行長阿奎拉(Tony Aquila)說:「任何說自己有足夠現金的人都是白痴,很可能會失敗。在造車階段,籌資不能中斷。」

「如果你向投資人展示了持續的進展,很棒,」極星董事會成員倪凱銘(Karl-Thomas Neumann)曾是福斯和通用前高層,「但如果在他們的意料之外,例如所有產品被延遲兩年、或是發現其實市場不如你預期的大,那就玩完了,因為投資人沒有那麼蠢。」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