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在美國設廠碰到很大阻礙,其中一個原因是當地勞工抗議,認為台積電員工搶了他們的工作。而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又火上加油,批評台灣搶走美國晶片製造的生意,美國「早該阻止他們」,向台灣徵收關稅。
為了加快美國亞利桑那州晶片廠的建造速度,加上美國有相關經驗的專業人員不足,台積電從台灣調派人力支援美國廠安裝設備,引發當地工會不滿。
美國工會批評台積電將量產時程延遲的問題歸咎於美國勞工,還藉此引進低薪勞工。他們向美國國會議員發出請願,要求擋下台灣技工的簽證。
台積電對此回應,調派人力為短期支援,並未要以外籍工作人員取代當地工作人員,未來會持續優先聘用當地人。但在未來,台積電與美國工會因為薪資福利、人事制度、輪班等,產生的衝突絕對不會少。
由這個例子可以看到,台積電的競爭力,有很大一部分是建築在台灣勞工的勤奮上。相較之下,美國的勞工薪資不但較高,又不願意加班,效率和競爭力當然很難比得上在台灣的台積電。
這就是全球化的代價。台積電在全球建立新廠,這些廠的效率不但沒有台灣高,且成本也高,這很可能造成台積電未來的毛利率進一步下降。
台灣今天碰上問題的不只是台積電,鴻海近期也遭遇亂流。鴻海在印度的投資,走上和原來夥伴拆伙的命運,但近期鴻海宣布會加碼對印度投資,是少數勇敢前進印度的台灣企業。
印度市場,語言與文化對大部分台灣企業都很困難,甚至有傳言說緯創將把印度廠房賣給當地最大企業塔塔集團(Tata Group),逐步撤離印度。
過去三十多年,很多企業把國際化和「中國化」當成同義詞,而沒有努力培養全球化的技能,未來恐怕將為此付出代價。政府應該嚴肅面對台灣在全球化下的挑戰,不要認為脫離中國就萬事太平,這恐怕是台商災難的開始。
責任編輯:倪旻勤
核稿編輯:陳瑋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