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22日,日經平均指數盤中一度達到3萬8924.88點,34年來首度刷新了1989年12月底創下的歷史高點3萬8915.87點。在「失去的30年」歲月中,日本企業發生哪些變化?指數超過經濟泡沫期,預示著日本企業改革的起點而不是終點。
「經營者要更熟悉投資回報率(ROI)和資本成本的概念,同時企業要有效利用股東投資的資金,把提高淨資產收益率(ROE)和股東權益股息率(DOE),作為首要考量重點,並視為經營原則。」
這段話是1993年7月,證券智庫「日本證券團體協議會」發佈的《公司治理的應有姿態》(摘自1993年7月15日的《日經金融新聞》)。當時股價低迷,智庫提出了活絡市場的建議。這與2023以來,東京證券交易所要求企業「在經營上重視資本成本和股價」,竟然驚人的相似。
三十多年過去了,再次出現的要求,證明了日本企業需要解決的課題一直沒有變——實現與股東對話的經營模式。
這次股價能創下新高,其背後代表著日本企業實現了與股東對話,但為什麼他們能做到呢?
日本企業股東結構大幅轉變
日本股市在這三十多年間發生劇烈變化。
首先是股東構成,1990年時,銀行、壽險、產險公司占日本股市全體股東的比例高達31%,到了2022年則驟減至6%。實業企業成為股東的占比,也從30%減少到19%。但外國股東的占比,則從4%猛增到了30%。
日本企業的股東成員出現變化,迫使日本調整固有的會計和治理體制,包括:潛在收益、單獨結算,以及全由日本男性組成的董事會通通改掉。在改革經營的過程中,日本經歷了山一證券破產等考驗。
與日本經濟同舟共濟、有「GDP企業」之稱的日立製作所,實施的改革也是汰換股東開始。該公司的外國股東占比,從1990年3月的10%,一路成長到2023年9月的48%,且看不到曾經排在大股東名單的日本金融機構。
日立製作所之所以將二十多家上市子公司歸零,堅決執行新創業務的改革,堅持與股東的對話。日立製作所會長東原敏昭在其著作中寫道,出於對「集團化折價*」(Conglomerate discount)被投資者批評的反省,推動了改革之路。
*編按:集團化折價,是指該集團的股票,低於旗下子公司的市值總和。
日本股市當火車頭,刺激亞洲市場競爭
日本企業推動改革的結果,就是日經指數刷新最高紀錄。但,現在還只是起跑點。
高淨資產收益率還有待加強的企業還很多。從2023年以來,日本股價上漲也受益於中國資金轉移。
2月19日,在韓國首爾,延世大學兼職教授李南雨(Lee Nam woo)在投資會議上強調:「韓國證券交易所應該像日本東證所一樣,發揮市場改革的強烈影響力。」克服「韓國折價」(Korea Discount)的股價低迷狀態,是韓國市場投資人的強烈願望。
以日本股價創新高為契機,亞洲將吹響市場間競爭的號角。
(本文轉載自日經中文網,不代表本社立場)
更多日經中文閱讀:
日本已不再是「泡沫後」
日企賺錢日股漲,但GDP為何反跌?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