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成長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內部成長和外部成長,前者主要透過技術、生產創新和行銷;後者則是以收購或策略聯盟的方式,在短期內加速成長。

企業購併,跨領域整合綜效大

過去,台灣企業的購併主要在國內,比較少將觸角伸向海外。但國內購併綜效不大,只是規模的擴張,在技術和市場上很少有所突破。比較有意義的購併,是同行業但不同領域的整合,比如說去年台新金併美商保德信人壽,就是由銀行業跨入壽險業,最近國票金併安泰是由票券業跨足銀行業,富邦金併日盛金則是著眼於後者的證券業務。

令人欣喜的是大企業近年開始探索海外購併。幾年前鴻海趁日本聲寶財務危機,一舉拿下了這家老牌家電大廠控股權;被動元件大廠國巨前年以新台幣220億購併美國同業普思電子(Pulse),成功躍居為世界領導者之一。

當全世界都在反壟斷,購併更具挑戰

近期台灣最受外界期待的國際購併案,晶圓大廠環球晶圓計劃以45億美元收購德國同業世創(Siltronic),因為無法在期限內通過德國主管機關審核,不幸失敗。環球晶排名全球第3,若成功買下全球第4大的世創,將成為世界二哥,規模直逼日商信越(Shin-Etsu)。

無獨有偶,全球半導體龍頭輝達(Nvidia),最近在購併上也踢到鐵板。輝達原計劃以600億美元購併英國的IC設計大廠安謀(ARM),但因為安謀的產品架構為中立設計,普遍為全球半導體同業使用,如果被輝達購併會給其過於龐大的力量,以致美國、歐盟和中國主管機關均不願批淮,輝達最後只好放棄。

全世界正在興起一股反壟斷潮流,不管是美國或中國網路巨頭,即使是半導體產業也不能置身事外。輝達和環球晶如果購併成功,均會形成「不公平競爭優勢」(unfair advantage),在當前半導體成為全球「地緣政治」焦點氛圍下,當然不被允許。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另一家中型台灣線束和連接服務解決方案供應商貿聯,去年底以4.51億歐元購併德國領導同業LEONI,成功跨入醫療、機器人、自動化、電動化、軌道運輸等領域。這個案子之所以引人注目,在於貿聯並不是一家大企業,卻能在德國買下全球尖端科技公司。

14日,超微宣告完成賽靈思(Xilinx)購併案,交易價值約500億美元(近新台幣1.4兆),寫下晶片產業交易新記錄,也讓超微市值首次超越競爭對手英特爾。

15日,英特爾宣布以60億美元收購以色列晶圓代工商高塔(Tower),也值得留意。高塔是一家小型業者,世界排名第9,市占率1.4%,第7、第8名分別是力積電(1.9%)和世界先進(1.5%)。英特爾宣布要重回晶圓代工領域,但技術落後台積電甚多,因此採購併捷徑,雖對高階製程無助益,但可節省時間,快速擴張全球版圖。

為何輝達併安謀失敗,超微併賽靈思卻能成功?

大家可能會很好奇,為何超微併賽靈思可以成功?因為後者在FPGA晶片領域也是業界龍頭。最主要的原因在於超微在半導體產業市占率,遠不如英特爾和輝達,所以大家現在還不覺得他們和賽靈思合併會造成威脅。另外一個理由是「跨界」,賽靈思FPGA和超微現有的CPU和GPU產品線並不相同,所以算是互補。

全球購併未來趨勢並非取決於公司知名度,關鍵在於是否會創造市場主導地位。從30分到50分(如英特爾併高塔)和從60分到80分(如貿聯併LEONI、超微併賽靈思)都不會受到阻礙,但如果要從80分衝到90分以上(輝達併安謀、環球晶併世創電)就很困難,因為有反壟斷和地緣政治等因素。

未來10年是台灣購併的黃金時代,但真正機會不在台積電這些龍頭企業,而在中小企業身上,手段是購併。中小企業缺的不是資金,也不是能力,而是志氣!

責任編輯:易佳蓉
核稿編輯:李頤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