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二○年東京奧運,台灣游泳女子五十公尺自由式及蝶式全國紀錄保持人黃渼茜站上跳水台。要準備出發的那一瞬間,她發現,自己全身在發抖。比賽開始,顫抖沒有停止,反而如鬼上身一般,跟著她入水、碰觸終點、走過媒體區,持續了很久很久。在恐懼的幽魂縈繞之下,她那次比賽的成績,遠不如預期。

奪金壓力不亞於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運動心理諮詢師」成選手避風港

「我很怕會再一次這樣,」黃渼茜分享,東奧結束半年,每次比賽前,她都很害怕。平日訓練,情緒也很不穩定,經常練到一半,衝去廁所哭,「我也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哭。」教練不是心理專業,所以也不知道該怎麼辦,只能問她要不要休息、幫她調整課表,但收效甚微。

在體育界,黃渼茜不是特例。

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IOC,International Olympic Committee)在二○一九年調查發現,逾三分之一的菁英運動員曾有心理健康問題。

多次與台灣國家運動訓練中心合作的師大體育與運動科學系主任張育愷指出,奪金的壓力、訓練受傷的風險、和朋友同場競賽的壓力,導致一些選手的狀況,跟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老兵相比,其實不遑多讓。

心理素質的低落,對頂尖賽事尤為致命,因為參賽者的身體素質和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