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然,台灣電商產業不會因為一波二十億元的短期補貼,就被輕易翻轉。商業發展研究院國際數位商業研究所所長戴凡真以蝦皮為例,指當年能夠推動市場洗牌,除了祭出免運,更關鍵的核心,是蝦皮找到台灣電商市場的空缺。當時在行動App領域,還沒有出現強大的電商玩家。
而且即便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當年那一仗至少也打了三年,才算真正分出勝負。
比補貼戰更該被關注的事:
跨境「摩擦力」減少,顛覆消費習慣
電商資深戰將、服飾電商美而快總經理王志仁同樣認為,若只是打幾波補貼,影響有限。但他不忘提醒,在這過程中,淘寶的用戶基礎其實是在不斷墊高的。另一名電商平台高階主管則說到,相比於二十億這個數字,淘寶過去幾年與本土金、物流業者合作愈趨緊密,才是更讓人在意的點。因為這代表淘寶距離在台灣的服務落地,又更近了一點。
離落地更近,使用者體驗就會更好。i-Buzz網路口碑研究中心研究分析指出,過去一年消費者在網路上關於淘寶的討論,除了便宜,也開始看到「物流速度快」、「客服回應快速」等不同面向的正面聲量。
對台灣電商業者來說,體驗,是目前和淘寶競爭最具優勢的強項,自然不樂見雙邊差距拉近。
而且離落地越近,也代表跨境購買的摩擦力更小,就更容易養成消費者跨境購買的習慣。一旦消費者行為出現改變,才是最可怕的大魔王。
雖然有許多電商業者會說,消費者上淘寶,買的都是低價劣質品,打不到自己的客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