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我們討論21世紀最重要的交易市場:碳交易市場。

題目很大,但我想先分享,一位雲林機車行黑手頭家的故事。

碳權,簡略解釋就是排碳的權利。當全球碳交易市場風起雲湧,可以想像的是,更多企業會如台塑一樣,鼓勵員工換電動機車,以取得碳權憑證。現在,對企業而言,碳存摺比黃金存摺更珍貴。

而主角之一的宏嘉機車行老闆卻也看到,假設電動機車市場不斷擴大,台灣2萬8千家機車行的生計就危險了,因為,電動機車的零件都是規格化,師傅3個月就能上手,只靠維修,機車行不會有存在價值。

於是,他開始成立聯盟,想串聯台灣2萬8千家機車行,一起來學碳權跟ESG。如果企業想買碳權,這個密度比7-Eleven還大的通路,就能成為幫企業仲介碳權的服務中心,未來,還能成為所有物流貨車的充電站跟小轉運站。

夢,聽來很大?但他說,當初的小7不也是從柑仔店開始的!

不試,你怎麼知道不可能?

我對他印象深刻,是因為人們遭遇新趨勢與難題,大概會有3種反應。

第一:抗拒,或視而不見。

第二:理解,學習,但碰到三不管地帶就束手無策。

第三:擁抱外,還會主動串聯大家一起解題。

這位小頭家與國際篇的主角新加坡,都是第3種人。

當第3種人不容易,它得願意碰觸三不管地帶,直視利益衝突的敏感問題。

新加坡有這樣的態度,所以它可提供公私部門合作平台,立志成為亞洲碳交易中心。台灣則一直糾結在:擔心碳定價太高引發反彈,這涉及金融與環保專業,難有特定部會專責的議題上,最後,碳市場發展就嚴重落後。

我一直認為,未來,屬於願意到三不管地帶拓荒的人。他們,不是莽撞,而是先聰明的知道,三不管,有時也意味著:它邊緣到跟每個人都有關。

而跟每個人都有關的地方,探索起來才最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