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當選了,會讓美國的氣候政策徒增變數,但可能讓低碳浪潮退燒嗎?
答案是不會,美國國會也正在研議對進口到美國的產品課徵碳關稅。後續,碳費稅,甚至會成為地緣政治的新角力戰場。
碳費風暴正在倒數,它除了影響你持股企業的獲利力,也將影響你的工作。
碳費是「吞食獲利的巨獸」!
吃掉中鋼13%、水泥業每百元繳43元
明年元旦,台灣碳費將以每噸新台幣300元開始計價;歐洲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俗稱碳關稅)緊接在後,2026年正式上路。企業的碳壓力,將來到史上新高。
碳費將會侵蝕公司獲利,更甚者,會讓一家企業從原本賺錢變賠錢。單看中鋼,它得年繳至少新台幣2億元碳費,等同吃掉去年近8分之1的獲利。
水泥業最慘,若不努力減碳,未來每賺100元,就有43元要拿來繳碳費。
到底哪些企業有能耐抵禦這場碳費冰風暴?
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團隊合作,邀集產官學界權威組成評審團,推出國內唯一一個將「碳」與營運績效連結在一起的企業評鑑——碳競爭力百強大調查,今年已邁入第3年。
發現一》碳競爭力百強大調查第3年
一半名單洗牌、其中33家連莊3年
今年符合資格入圍的上市企業達447家。跟去年相同,今年再次有一半的企業被洗出榜單。在所有上市公司中,能連續2年入榜者僅50家,能3年留在百強名單上者,僅33家,其中包括中鋼、鴻海等。
3年來,他們每排一噸碳,賺得的營收越來越多;有人營收持續成長,但仍能把碳減了再減。
如全球自動測試裝置大廠致茂、AI概念股廣達,減碳幅度都超過3成,碳生產力成長率也逾30%,排行百強冠亞軍。
每一年,入榜企業都在進化。
第一年,多數企業把碳當壓力,百強企業用力減碳,談的都是他們怎麼開始第一步。
第二年,大家找到創新的方式減碳,越減越聰明。
第三年,今年,大家竟然把垃圾與痛苦直接變成一門新生意,嘗到減碳帶來的利益。
有些發現很有趣:
發現二》領先者開始賺越多、碳排越少
強者中的強者,台達是黃金交叉代表
現在,能留在百強名單上的企業,每排一噸碳,能創造的營收都比他人多,只單純做減碳,但不發展高價值轉型,很難在榜上停留。
連續3年入榜,碳生產力成長率在百強中排名前3名強者,是台達電、致伸科技、佳世達。
2022年始,台達電的碳排量不再隨獲利上揚,而是出現黃金交叉,賺越多,他們的碳排放量竟越少。
以綠色回收鋼材打進半導體大廠建廠供應鏈的東鋼,這次在高碳排的鋼鐵產業中排名第一,靠的也是把回收鋼做得更高級。
發現三》減碳變成職場新運動
媽媽會計變綠色轉型要角、小七拚節電
以金屬鑄造起家、亞洲最大金屬鑄造廠勤美首次入榜,就在電機機械產業碳生產力成長率排名第一,而監督公司各部門每年綠色轉型、碳排強弱的,是一群年資十幾年的資深媽媽會計,這群財務人員在公司的定位,原本只是被動結算數字,現在要主動抓出財報上看不見的浪費。
全台超商龍頭統一超面對的矛盾是:想擴大營收,就得開更多的店;但也相對會用掉更多的電。
超商要讓消費者有最便利的服務,一個店面就需要平均配備至少20種電器,24小時運作。但小七不是選擇縮減服務,而是直接導入AI幫忙管理,讓門市每平方公尺能源使用效率更好,成為今年唯一入榜百強的貿易百貨業者。
獲利與永續,我們可以有第三選擇
柳井正:與矛盾鬥爭,才能找到新機會
商周碳競爭力調查走了3年,我們倡議的不只企業要減碳,而是企業可以兼顧獲利與永續,不用二選一。
在矛盾之間,我們永遠可以有第三選擇。
優衣庫(Uniqlo)創辦人柳井正很早就發現:與矛盾做鬥爭,才能找到新機會。當初,大家都說機能衣服就是無法平價好看,所以永遠只能放在戶外用品店銷售。但他沒有輕易陷入二選一的取捨陷阱,反而解決了之間的矛盾,才有了今日的成衣帝國。
現在,在低碳永續的大浪潮中,有更多頂尖的團隊已經做出第三選擇,不讓自己被狹隘的條件限制,這是今年碳競爭力百強調查中,最讓人欣喜之處。
更多百強企業故事、33家連莊3年名單、碳競爭力百強總表、首次供應鏈減碳進度調查,見商周完整報導。
一鍵訂閱》「吃獲利怪獸」碳費開徵前夕!營收、股價成長的「碳競爭力百強」企業揭曉
・碳競爭力100強
・32家連莊3年企業出列!廣達、正崴減碳最亮眼
・從黑手業變亞洲最綠鑄造廠 勤美媽媽會計成最強軍團
・關掉一座廠、回收廢鋼拚減碳 東鋼從被看衰到賺半個股本
・賣咖啡又賣地瓜、一年電費估30億 小七7千門市的AI大作戰
・每年倒廢棄物就吃掉1成獲利!明基材把垃圾變高價機能衣
・台灣陷減碳M型化風險!電子業壓力大、供應鏈脫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