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矽谷銀行的倒閉事件,像一束探測光,把隱藏在寬鬆資金下的風險,照射出來。

擁有34兆元資產的台灣壽險業,也因為全球利率的驟升,而面臨流動性壓力。

攤開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統計,赫然發現,台灣壽險業已從去年7月開始,連6個月,保險給付大於保費收入,入不敷出。2022年全年的保單解約金額,竟超過1兆元,不但創下史上新高,更遠高於死殘醫療的保險給付金額。

債券比儲蓄險更好賺!引爆保戶解約潮
(圖表製作者:韓化宇)

今年,雖然官方統計尚未揭露,但根據商周團隊調查,前2個月保單解約潮持續,2月的保費收入,也創下近15年單月新低。今年以來,入不敷出的狀況尚未明顯好轉。

「保單一直被解約,我們怎麼說服保戶,他們還是堅持把錢拿去買債券!」一名要求匿名的大型壽險公司主管,用這句話,道盡了壽險公司的困境。

低利率時代,儲蓄險讓獲利大增
當利率驟升,資金轉抱美債加速解約

這個流動性困境,起因為2008年的金融危機。

那場史無前例的金融災難,讓全球進入貨幣寬鬆時代。台灣同樣處在低利率環境,銀行定存利率薄如紙,民眾有尋找「類定存」金融商品的強烈需求。

於是,壽險業看準這個需求,配合銀行通路,大舉銷售利變型壽險、利變型年金等被稱為「儲蓄險」的保單。

2018年儲蓄險的熱潮來到最高點,當年新契約保費中,儲蓄險的占比竟高達55%。

保險的性質原本應該是「保障」,但在台灣,因為儲蓄險實在太好賣,保險的功能漸漸被扭曲成「儲蓄」,進一步帶動台灣壽險業的保費收入急速膨脹,在全球的排名一度高居第9,還曾超越有14億人口的印度。

保費越多,壽險業可用來投資的資金也越多,壽險業的獲利跟著水漲船高。

根據保險事業發展中心統計,2012年台灣壽險業稅後淨利僅355億元,2021年躍增至3千6百億元,9年間成長逾9倍。

當貪婪的欲望遮蔽理智,便會忽視風險;榮景消退時,痛苦也更加深刻。

誰也沒料到,去年聯準會展開激進的升息手段,美債殖利率急速衝高,儲蓄險的持有人發現,連最安全的投資標的——美國十年期國債,其殖利率都數度超過4%,是儲蓄險年化報酬率約2%的2倍,便回頭檢視,為什麼還要抱著儲蓄險?

KPMG安侯建業金融產業主持會計師李逢暉指出,保單持有人是聰明的,他們會去比較,將錢放在保單比較划算,還是放在美債、或是美元定存?比較之後,發現投資美債更有利可圖,於是引發了保單解約潮。

這也導致保單銷售不佳。今年2月壽險業保費收入,創下2008年11月以來單月新低;新錢進不來,舊錢卻一直流出去,加大業者流動性壓力。

流動性問題是金融機構面臨的最大威脅。銀行和壽險公司的資金主要來自於社會大眾,一旦存戶和保戶失去信心,大量撤資,金融機構只好出售其投資來支付用戶提領。

壽險業若無法止血保單解約潮
股東、保戶信心動搖,恐釀惡性循環

但金融機構持有的金融資產,若遇熊市,其市價恐已大幅下滑;一旦出售,這些帳面虧損將變成真正的損失。

當社會大眾看到金融機構虧損,感到不安或恐慌,將引發存款大量提領或保單解約的風險。

前聯準會主席柏南奇(Ben Bernanke)在去年底出版的新書中指出,當放款機構無法彌補失去的資金,它們可能別無選擇,只能賤賣資產,且不分好壞資產。這種「跳樓大拍賣」的拋售,將會放大恐慌。

回頭檢視台灣壽險業當前的挑戰,若解約潮無法止歇,壽險公司就可能被迫拋售資產,讓原本列在帳上的未實現虧損,變為已實現虧損。

更令人擔憂的是,壽險業近7成的投資,集中於海外、尤其是美國國債及公司債,如果新台幣升值過猛,就會出現匯損的問題。這2個風險相互疊加,將使壽險業今年獲利,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甚至虧損。

壽險業投資近7成買海外債 易有利率、匯損風險
(圖表製作者:韓化宇)

一旦虧損無法止血,就可能動搖保戶的信心,進而加速將保單解約,壽險公司需要賣更多債券,籌措給付資金,形成上述「跳樓大拍賣」的惡性循環。

信心,是金融機構的最後一道堡壘;一旦這個堡壘土崩瓦解,就會像爆發擠兌的美國矽谷銀行,一夕之間壽終正寢。

金管會保險局局長施瓊華坦言,目前台灣壽險業的情勢,最大的問題就是流動性的壓力。但她強調,壓力最大的時刻是去年10月及11月,今年保單解約潮已有趨緩跡象。

同時,金管會也試圖緩解,例如允許壽險公司將持有的公司債賣給銀行(註:金管會本週將宣布開放),並於一段時間後再買回來,即「附賣回交易」,讓急於籌措資金的壽險公司,不用被迫拋售債券。

不過該交易訂有金額上限,能否徹底緩解流動性壓力,還待觀察。

接下來情勢會如何發展?最壞的情境,就是歐美升息不停歇,債券的吸引力持續增強,壽險業入不敷出的壓力,便會持續加壓。

若壽險業獲利無法改善,首先受傷的是股民;若不幸信心潰堤,受傷的,可能就是保戶。

回頭來看,現在的流動性問題,源自壽險業靠著狂賣儲蓄險而日進斗金之際,忽略了利率急遽上升而帶來的風險。

同樣長期處於低利率環境的日本,因為銷售的保單以醫療險、定期壽險等保障型為主,因此流動性問題不若台灣嚴重。

積木堆疊得太高,當風險來襲時,即便輕觸一下,也可能頃刻倒塌。

巴菲特的老師葛拉漢(Benjamin Graham)在巨著《證券分析》的扉頁上,選用古羅馬詩人賀拉斯(Horace)的話:「現在沉淪的東西當中,很多將來會被復興;現在榮耀的東西當中,很多將會沉淪。」

這提醒我們,越是身處榮景,越要警覺風險。就連擁有財務投資專業團隊的壽險公司,都會因為搶賺快錢,猛衝儲蓄險,導致如今深陷流動性壓力,一般人更有可能踩進同樣陷阱,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