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台灣首部空拍紀錄片《看見台灣》上映,導演齊柏林從高空中,帶我們看見美麗高山、河流、稻田、魚塭,但他也記錄了疤痕與血淚:工廠排放廢水染紅河川、漫流海洋;挖空的山頭礦坑、土地超限甚至違法使用⋯⋯。
10年前這些讓台灣人心碎的環境真相,10年後的2023年,我們進步了嗎?
齊柏林於2017年空拍途中喪生,我們沒能再乘上他的直升機,用飛鳥的視角來看台灣。商周只能透過爬梳數據資料、實際拍攝、走訪官員、學者、企業、居民,試圖拼湊現在的台灣產業與環境樣貌。
台灣擁有傲人的手機供應鏈產業,更是全球晶圓代工製造之冠,但同時,它們也正在大量消耗台灣的環境資源。
我們看見,一條河因為承載手機供應鏈產業和其他廠商所排放的廢水,變得沉重而泛著憂鬱藍光;我們也看見,為了半導體競爭力與國家安全,剷平了一座山頭與客家村莊;我們也看見,果樹、田園、魚塭不再,取而代之的,是滿滿的光電板。
我們並不反對經濟成長與產業升級,更支持台灣逐步能源轉型、邁向淨零。但商周想追問的是:難道我們只能靠一種方式——犧牲,來轉型、保住國家競爭力?
我們用手機河、晶圓山、光電坡換來發展,但它同時也排擠一些人、一些事——比如,你我住的地、喝的水、吃的米。
會不會,台灣的後代將不知道:河川裡該有魚,而不是七彩混濁的污水;山頭上該有茂密的樹林,而不是雄偉的晶圓廠;平原上曾是魚塭與稻田,而不是錚亮的光電板。
歷經10年,我們催生出了《礦業法》、《國土計畫法》,甚至是《氣候變遷因應法》等,各種環境、國土與氣候法案,難道我們還學不會從過往慘痛經驗中,找出工具讓經濟、環境和平共存?難道我們還不懂,面對陳年的環境污染爛瘡,視而不見、互踢皮球,最終慘痛的會是自己?
用飛鳥的視角看台灣,是為了要看得夠遠、夠深、夠長期,看見自己的好,並直視那些血淋淋的缺陷;如此,看見才有意義,看見才會改變。
如今,台灣又站在關鍵時刻,明年將選出新的領導人。我們相信,人民由下而上的力量,可以改變這個島的命運。
10年後,當我們回望此刻,希望我們都覺得,現在的我們做對了一些事,讓台灣變得更好了。
商周國土真相大調查》 七彩河川、禿頭山坡 換來台灣新經濟,值得嗎?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wevent/2023/plundered-is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