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期封面故事,讓我想起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

當年,很多年輕創業者,都想成為下一個馬雲。

因為他讓人看到:一個英文老師也能成為網路巨擘,只要你敢想像。

沒想到,10年過後,「下一個馬雲」竟成為負面詞。

他代表的命運是:努力打拚後,財產會被政府徵收,最後被消失。

商周的中國關鍵報告系列已經超過10年,今年,是轉折最大的時刻。副總主筆少強引中國經濟專家所述:「中國得開始準備過苦日子!」在18頁的報導裡,我們將深度分析,原本擁有人口紅利的中國何以至此,其經濟問題竟大到,要把讓一般民眾吃得起小籠包,做為努力目標。

為了解決貧富差距,中國政府把民營資產逐步收編。去年10月,在馬雲被整肅滿一年之際,阿里的市值蒸發已超過新台幣9兆元;騰訊單去年8個月的時間,市值也跌逾8兆元。

中國政府越管越多。最近,北京一紙對外賣平台美團監管的命令可見一斑。其在文件中就表明:外賣平台,「既要」提供消費者好的服務,「又要」大幅提高外送員待遇,「還要」向餐廳減價讓利。

過去20年,中國靠經濟市場自由化,讓「馬雲們」拚出創新經濟。現在,它是180度的大轉彎,要透過財富硬性分配,去解決貧富不均的問題,回歸共產黨的路線:共富,否則共窮。

這是新中國的價值選擇,它也得付出經濟倒退的代價。畢竟,賠錢生意沒人做,當一個國家失去民間前進動能時,就會產生負向循環。

只是,讀到「既要⋯⋯又要⋯⋯還要⋯⋯」這段話時,我竟感覺很熟悉。最近,台灣政府對蛋價與物價的強勢干預,不也是如此?我也很想問問當局者,這是台灣的價值選擇嗎?背後又是為了什麼,若政府要越管越多,我們清楚知道自己要付出的代價嗎?